美华史记 | 排华法案的第三个十年

作者:欣欣然(Xin Su)

编辑:方强(Qiang Fang)

1882年的《排华法案》关闭了华人合法移民的大门,从此以后,不少华人被迫开创了非法移民的历史先河。他们越过墨西哥或加拿大边界,或在不设防的海岸登陆。为了阻止非法移民越境,美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南边墨西哥边境加强警戒,而在北边加拿大则实施边境外交。这样的南北“筑墙”有效地阻止了华人的非法偷渡。尽管如此,一些华人还是利用美国法律的某些漏洞“成功地”获取居住权,甚至公民权。在《排华法案》的第三个十年,许多美国华人开始尝试跨国参政。他们在保皇会及中华会馆的领导下,号召并捐款支持大洋彼岸的抵制美货运动,也在洪门致公堂的带领下揖款支持并亲自参与国内反满革命。1912年,当《排华法案》步入第四个十年之时,中华数千年帝国的最后一个皇朝终于宣告覆灭。

南北两边境高筑反华人非法移民墙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关上了合法移民的大门,可是门边上却没有墙[1]。紧闭的大门丝毫也不妨碍华人成功地进入这片领土。他们可以忍受任何的磨难、藏在任何可能的交通工具或运输箱中偷渡,不在乎交多少钱贿赂官员及中介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闯关,黑着身份过着见不得人的生活,只为追寻他们的美国梦。

这使得华人,来自盛极而衰的中华帝国的一群人,成为第一批而且数量庞大的非法移民群[2]。

图1:“他们还是来了!”这是The Wasp 1880年12月4日的卡通。讽刺美国人忙于保护大门,华人非法移民依然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入。图片来自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P167.

事实上,自《排华法案》签署后,非法移民已经不再是个传说:东起大西洋海湾,西迄太平洋港口,北越加拿大,南跨墨西哥,堪称盛极一时。官员丰厚的利润回报让非法移民屡禁不止[3]。

例如,一个移民陈可(音译)在波士顿入关时没有贿赂翻译人员,翻译人员就告诉移民官他的证件是伪造的。结果陈可被遣送回国。无奈之下,他只好花了6500美元给各方上贡,偷渡回来。这钱是他借来的,足足干了20年活才还清[4]。

欧裔和亚裔都有非法入境者,但是欧洲人是美国渴望欢迎的人种,而亚洲人是被排除的人种,所以华人偷渡就是个大问题[2]。

美国要联合南北邻国共同对付非法移民。南北两个边境有所不同,北边的加拿大和美国有着共同的反移民理念,所以美国的策略是展开边境外交。而南边的墨西哥却没有稳定的配合,所以美国要加大边防警惕、巡逻以及遣返偷渡者[5,6]。

从加拿大来的偷渡者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已来美国的华人,他们跨境去加拿大工作。《排华法案》颁布之后,他们很难再回到美国。另一类人是从中国直接去加拿大,他们的终极目的地是美国,加拿大可能是一个备选计划。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广阔而疏于防范,所以加拿大的华人非常容易跨境到美国[5]。一位美国记者估计99%的华人到加拿大的目的是为了偷渡美国边境[5]。

早期加拿大允许华人交登陆费而进入加拿大,例如1900年,一个人头费是100美元,而到了1903年,每个人头费长到500美元。一位俄勒冈杂志编辑抱怨到:“加拿大得到钱,美国得到中国佬。” 事实上, 加拿大北边境有源源不断的财富。人头税是个不小的经济来源,因此最开始时,加拿大政府并不愿意积极地配合 [7,8]。

在美方不断的施加压力及关闭边境线的恐吓下,1903年美国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运输公司达成一个协议,所有的华人访客要经过检查是否符合入美条件。检查后再把这些符合条件的人送到指定的美国边防站去检查。通过审查的将得到入美通行证,没有通过检查的则返回加拿大[8]。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意识到:加拿大接受的华人会给美国带来潜在的非法移民压力。1908年美国进一步给加拿大施压,希望达成一个类似于美国的《排华法案》。1912年加拿大终于同意拒绝已经被美国禁止入境的华人。1923年在美国政府以及民间的反华情绪双重压力之下,加拿大也效仿美国的法律,终止了华人的人头税并开始实施加拿大《排华法案》[9]。

与加拿大相比,墨西哥的边境情况大相径庭。美国和墨西哥的边界划分非常模糊,一个人常常不知道是站在墨西哥还是站在美国的领地上。由于大量华人的进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墨西哥的总统迪亚兹(Diaz)认为,如果像美国那样控制中国移民,墨西哥将流失大量有价值的劳力,他们愿意接受中国劳工。墨西哥的官员不仅不配合美国的要求,而且毫不隐藏地予以抗拒[10,11]。

图2:华人用这些照片制成假的墨西哥公民证,从南边境偷渡。图片取自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P163.

有的墨西哥人或团伙帮助华人偷渡边境,从中挣到不少钱。一个人得意地称"我带了七个黄种男孩子过境,挣了$225。”[12]据估计,80%的华人到墨西哥之后偷渡到了美国[12]。有的华人化妆成印第安人或墨西哥人混过美国边防[13]。

也有墨西哥人幇助美国移民局抓偷渡。美国政府悬赏奖励那些为美墨边境两边提供情报或帮助抓非法移民的人,并在边境两侧布置了很多眼线。那些眼线给可疑的非法移民拍摄照片,然后送给美国边防人员。机智的眼线能够观察到所有可疑的人,边境警察在步行线、汽车及火车路线等所有可能的通道上加强巡逻和防范,到了1909年,一个全面、系统性的防范网建立起来了。偷渡者如果被抓住,就要面临被粗暴地遣返回国的命运[14]。与此同时,墨西哥境内也开始滋生反华情绪及排华事件。

图3:美国移民官Frank Stone贴出他自己和其余被抓到的偷渡者照片合影。他负责El Paso, Texas这段区域的调查。图片取自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P183.

移民统计数字显示边境警察及巡捕人员非常成功地防止了非法移民从墨西哥偷入境。1898年被遣返的华人占入境的4%,1904年这个比例上升为61%。到了1911年,美国边防官员自豪地宣称:偷渡者无一漏网[15]。

美国通过开展和加拿大的边境外交以及加强美墨边境的监管,有效地建起了南北两边防止非法移民的“高墙”,大大减少了非法移民问题。

合法移民的大门:天使移民岛

因为移民局限制华工入境,所以很多华人开始动脑筋改变策略以商人身份,或者直接以公民的身份入境。因为公民的子子孙孙都能留下来,甚至有人本可以以商人身份移民也愿意造假“成为”美国公民[16]。这样,移民变成了智力游戏。

已经在美国的华人男子声称他们出生在美国,自家生产并没有到官方注册[17] 。还有很多华人声称1906年旧金山地震引发的大火把出生证烧了 [18]。希望进入美国的华人男子则表示是美籍父亲回国探亲时,母亲怀孕并生下的儿子。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美国公民。成为美国公民后,很多人又可以再创造出几个”纸儿子”名额,留给自家,或卖给朋友、邻居和陌生人。[19]一些人经常扮演中间商来赚钱。[20, 21]

美国地区助理律师Duncan E. McKinlay在1901年的一次排华会议中有一段发言,真实地反映了华人的移民造假问题。他说,“几乎在每天早上都有一位律师代理声称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华人男子出生在美国。同为华人的证人则出庭作证,早在二十或二十五年前就认识申请人的父母。并证明孩子出生在三楼的第13号房间。地址是Dupont街710号。男孩2岁时,他被母亲带到中国去接受教育。现在父母亲双亡,美国本土的亲戚需要他来照顾生意。而叔叔或表哥也会到场发誓证明此事的真实性。这个故事太常见,证据确凿、计划周密。联邦法官估计,如果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每一位二十五年前的中国女性至少生过500个孩子。[22]”

这种华人式的“狡猾”,让移民局官员一愁莫展。华人的观念是人情世故大于法律。 按照华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做没有什么不道德。人权是天赋的,既然上帝没有说华人不可以来美国,帮助无辜的华人也应该算是善举。族亲之前相互提携是基本的道德底线。就这样,法律的漏洞让同一族亲的人口日趋发展壮大 [23]。

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后的一场大火摧毁了所有的公共出生证件。如果没有证件,那么证明公民身份完全要以口为凭。之后数年,旧金山涌现出大量纸孩子!“纸亲属”的问题使移民局大为伤神。

为了甄别真伪,真正实施“排华法”,美国地方政府认为有必要建立审讯流程,以确保口述实录的真实性。欧洲移民多数从东岸移民入关,而华人则更多是从西岸入关的。起初, 旧金山的新入境的华人被关在太平洋邮轮公司的码头边上一个没有窗户的二层楼里, 很脏,充满了污水和舱底废水的气味 [24]。建立一个既可防止逃跑,又和外界隔绝的移民站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而天使岛(Angel Island)是个理想的地方。

这个岛之所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是因为1775年西班牙的一艘军舰在阿亚拉(Juan de Ayala)军官的指挥下首次进入旧金山湾。阿亚拉的军舰停靠在该岛,并给它起了一个比较现代的名字(Ángeles) [25]。天使岛曾是军事要塞,公共卫生服务检疫站以及移民局。东北角的移民站拘留并检查了来自84个不同国家的移民,约有17.5万来自中国[26]。1940年,一场大火摧毁了该岛的行政大楼,随后移民事物的处理被移到了旧金山市进行。

美国国会1905年批准在天使岛修建移民站,此移民站在1908年完工,并于1910年正式启用。[27]该岛处于的海湾俗称中国湾(China Cove),那是因为主要用于控制华人进入美国。[28] 该岛海关对移民的检查中有一项是常规卫生身体健康检查。欧洲白人和美国公民被要求接受检查的人数很少。既使他们接受检查,医生们也严格遵守卫生规范。[29] 然而对华人、日本人以及其他亚洲移民的检查就会苛刻而粗暴。中国移民除了要做标准检查外,还要取粪便标本做肠道寄生虫检测[29]。查出病来的华人就要被送到岛上的医院,直到他们能通过体检和移民听证会。 [30]中国移民被拘留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两周,长至两年。

而审讯过程可能平均需要2-3周,但针对某些移民的审查可以长达数月。每个移民由两名移民检查官和一名翻译员进行单独审问。移民官提出上百个问题,包括移民家庭和村庄的细节以及他或她的祖先的具体情况,比如“你住的房子门朝什么方向?”、“你的祖母多大岁数?”。他们的证人,居住在美国的其他家庭成员将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求证。任何背离证词的行为都会导致质疑时间的延长,甚至整个案件受到怀疑,申请人可能面临被驱逐的风险。然而结果怎么样呢?这些问题已经被预见,申请人已经提前几个月准备好并背下这些细节。

图4:藏在花生皮里的纸条,里面记录”正确答案”,应对移民官的考问。图片取自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P214.

图5:藏在香蕉皮里的纸条,里面记录”正确答案”,应对移民官的考问。图片取自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P215.

天使岛上的拘留所如同监狱一样。营房的门终日紧锁,窗户外面及院子外的围墙布满铁丝网,有荷枪实弹的警卫站岗监视。被关押人员每天只有有限的几个小时可以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拘留所一建立,这些人就开始在营房的墙壁上刻上诗词,用以抒发他们的情绪。三个月后总监觉得涂鸦不雅,就用油漆盖住,结果又刻上、又盖住,又刻上、又盖住。其中一些诗句如下:

图6:“木屋拘留几十天,所因墨例致牵连。可惜英雄无用武,只听音来策祖鞭。”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墙壁的油漆下一首诗歌。照片出自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临到美洲,逮入木楼,成为囚犯,来此一秋。美人不准,批拨回头,消息报告,回国惊忧。国弱华人,叹不自由。”

“困囚木屋常愁闷,忆别家乡月几圆。家人倚望音书切,凭谁传语报平安。”

这些略显笨拙、没有韵律的诗歌虽被岁月侵蚀却永不湮没地表达了被拘留者的无限哀怨、彷徨、迷茫及愤慨。这些诗歌曾被知名的华裔历史学家麦礼谦(Him Mark Lai)、杨碧芳(Judy Yung)、林小琴(Genny Lim)等于1980年整理、校勘并翻译成中英文对照的“诗集“出版 [31]。

“我的父亲于1921年来到美国,在天使岛被羁押了两个月,” 杨月芳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但是后来他从未对我提及这段经历,多半因为他是以”纸儿子”的身份获准入境,而且那段记忆对他来说并不愉快。”[32]

“如果您突然发现您的姓是假的,您是什么感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来到美国的许多美国华裔家庭发生了这种情况,那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禁止中国劳工合法入境,数以万计的华人非法使用伪造文件进入美国。今天,纸身份的后代们正在揭开真相,还前辈一个清白并让后代们不必带着这份耻辱生活下去。

图7:劳工余毓何买来的文件证明其是商人的儿子。图片取自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P205.

Steve Kwok(Guo) 是一个普通移民后代。他曾写了一篇文章《我的爸爸是纸儿子》。他的父亲像千万个其他人一样,买了个纸父亲。经过移民官仔细地检查审核,并比照他与纸父亲和纸兄弟之间的像貌后,认为外官相似度极高。由此判断提供的证据真实,他的移民申请获得批准。“我们的家人也认为,爸爸长得的确更像他的纸兄弟,而不是他的真正的兄弟,” Steve不忘补充一句。当他父亲踏上旧金山时,举目无亲,非常孤独。做了很多工作,水果采摘员、餐厅洗碗机工、助理厨师、收银员、餐厅管理员。多年以后,当他偿还了纸身份和船票费用之后,又通过“纸儿子”的办法帮助自己真正的兄弟移民到美国。直到六十年代的移民特赦后,充当“纸儿子”的恐惧才得到缓解。全家终于将“纸姓”改回家族姓。后来Steve访问了位于中国广东省的祖籍和家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一个“纸儿子”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坚韧而移民到美国来追求幸福生活。与美国相比,家乡的生活条件太差了! [33]

一个不公正的《排华法案》伴随着发生在华人中的相应的对策甚至罪恶, 使几代华人生活在恐惧、自悲、耻辱和焦虑之中。

中国人民用抵制美货运动来反对《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签属后的二十余年里,很多美国华人受到无尽的杀戮、抢劫、驱逐、和歧视。1890年前后世界部分地区包括香港发生了鼠疫流行,华人不能经檀香山中转前往美国大陆。 同时, 旧金山关闭中国企业并命令所有旅行的华人接种疫苗。[34]一群医学专家指出,进步文明的美国不会容易患上外来疾病,鼠疫是“东方病”,由污染的亚洲土壤产生[35]。1903年10月11日移民局突袭波士顿唐人街,逮捕了234名华人,原因是他们无法及时出示证件。实际上,仅有45人属于非法移民,而其余的大多数人是被误抓。[36] 1905年5月,一名出生在美国的华人Ju Toy访问了中国后被拒绝登陆 (Ju Toy v. United States),并被移民官员驱逐出境[37]。

针对种种歧视,华人经过多次抗争失败之后转向母国求救。 由维新变法失败而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建立的保皇会和中华总会馆呼吁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民用抵制美货的方式向美国施压,要求美国更好地对待华人移民[38, 39]。

保皇会是抵制美货运动的发起者,早于1903年保皇会就广泛宣传“抵制”这一理念,动员上海商人向清政府官员施加压力,支持抵制行动,明确抵制的意义,并通过通过报纸传播这一思想。4月底5月初时, 康有为从洛杉矶向各地保皇会领导人发电报,要求大家向政府施压。康有为说,这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38, 39]。

图8:保皇会总裁康有为。保皇会(英语:Protecting the Emperor Society or 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是康有为及梁启超等人在中国清朝末年创建政治团体,以鼓吹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纲领。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康有为遂宣告保皇会任务完成。1907年,保皇会改组为帝国宪政会。可能包括几个国家的70,000名成员。据说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华人是保皇会员,交党费(https://baike.baidu.com/item/保皇会)。照片源

康有为的弟子、保皇会副总裁梁启超也主张从民间抵制美国商品,他认为“如果公民不提供后援力量,政府可能因为软弱而贻误运动”。的确,尽管清廷反对美国的对华移民政策,但政府太软弱,无法抗衡美国政府。

图9:保皇会副总裁梁启超。图片源

如果说1892年全美11万华人大规模反抗佩带“狗牌”的运动使美国华人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http://mp.weixin.qq.com/s/GA-EKEe8l4HCgf7DabhMew),那么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再一次见证了世界各地华人集体反抗歧视的决心。全美商人、劳工、记者、基督徒、堂会所有华人搁置分歧,为了一个共同的维权目标联合起来。

美国华人通过慷慨的捐款间接地参与国内的抵制美货运动,华人捐出的资金经过多种渠道送到上海、广东和香港等地。美国华人向满清国人民生动地描述了《排华法案》给在美华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伤害,及时介绍了美国国会关于对华移民问题的立法现状。有的美国华人甚至还回到中国大陆分享他们在美国的遭遇。清朝的国人因同胞在美国遭受的虐待而愤怒,并准备采取实际行动支持在美同胞[40, 41]。

1905年5月,当美国全权代表罗克希尔(William W. Rockhill)抵达北京进行中美条约谈判时,中华总会馆和美国保皇会向中国政府各部门发出电报,敦促其不要签署任何可以限制中国移民的条约。

5月10日,上海商会董事会商定响应号召、抵制美国商品。随后,商会领导人曾少卿发出电报要求全国二十一个城市的商人协会联合采取行动。这一号召得到积极而热烈的回应,全国反美情绪沸腾。

紧接着,上海商会向美国提出一个限期二个月内重新评估对华移民政策的条件。如果这-要求不被满足,美国将面临大规模经济抵制。

1905年7月16日,截止之日前四天,一位名叫冯侠伟(音)的华人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前自杀身亡。他遭到波士顿移民官员错误地逮捕并遣返。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死亡抗议他在美国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 他一夜成为英雄。这一事件的发酵,促成7月20日开始的对美国商品的大规模抵制。[38]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群众和平抵制运动。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四川,湖北,江西,吉林,浙江,陕西,山东和河北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城市举行,涉及各界人士和社会各阶层商家,学者,学生,劳动者,妇女和儿童。商家停止订购或出售美国商品,如棉纺织品、石油、火柴、香烟、面粉以及日常使用的其他物品:肥皂、蜡烛、化妆品、五金和文具。美国船只不能在码头卸货, 报刊报社拒绝刊登美国商品的广告。学生和艺术家们利用艺术创作或文学作品描述华人在美国的苦难,用以反对《排华法案》。[40, 41]

抵制不仅在中国内部延伸,而且也延伸到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和夏威夷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团体。1905年7月至9月期间,中国的抵制运动达到了高潮。美国损失了价值约30-40百万的交易。[41, 42, 43, 44]

美国政府不得不介入, 给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的态度也从同情到怀疑,甚至转为敌意。因为这种抵制可能会变成反政府运动。运动一开始,舆论直指中国清政府的软弱,不能够保护其海外人民。高潮过后,商人特别是和美国有商务往来的商人逐渐淡出了抵制运动。抵制美货有损中国商人的经济利益。[38, 42]

当时,美国对待中国的政策是在贸易上开放,而移民政策上关闭。虽然看似很矛盾,但是这种矛盾还是被中国认可的。开放的贸易对中国来说经济利益很大,中国已经不再对局势具有掌控能力,清政府只能寄希望于满足贪婪的经济利益。[38, 42]

清政府不介意美国华人在美国的命运。

轰轰烈烈的运动在1905年底和1906年初草草收场结束。这场反美抵制运动虽然没有动摇《排华法案》,但美国商务部长梅特卡夫(Metcalf) 及总统罗斯福(Roosevelt) 明确指出美国对华人的待遇不公正。罗斯福总统签发总统令, 命令移民局停止针对华人的不公正的行为, 强调《排华法案》只是针对劳工, 不应该扩大[41, 45,46]。

1905-1906年的反美经济抵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 对美国华人来说,它确实阻止了一些人在唐人街针对华人的袭击。[47] 同时它改变了一些针对华人的歧视性的做法。例如不再用根据身体标志及测量来判断罪犯的方法(Bertillon)来分辨华人移民是否会做假[45,46]。
  • 对保皇党而言,这一运动体现出中国公民参与民族主义事业的潜力,也测试了保皇会的行动力以及其报刊的影响力。
  • 在中国本土方面,国人的这种反抗精神使得中国官员,文人和本土商人倍受鼓舞。标志着中国大众政治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开始。
  • 这一运动的确是一次跨国间华人的团结合作。在当时清政府软弱无力时,海外活动家尝试性地帮助并引导了母国的民主和政治。

美国华人史无前例的筹饷反帝运动

《排华法案》进入第三个十年的前一年,1901年9月9日,清政府继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又一次签订了《辛丑条约》。曾经昌盛的清帝国经历漫长的近三百年的历史之旅,也跟其他历朝历代帝国统治一样不得人心,对外软弱对内暴虐。反清的火焰从中国民间升腾,蔓延到了海外华人。

1903年,年近三十七岁的革命党人孙中山辗转欧美鼓吹革命,10月5日抵达夏威夷的檀香山。孙中山虽是朝廷钦犯,可是檀香山与清廷无邦交,所以孙中山没有安全问题。但是当时大多数的美国华侨支持保皇会,孙中山的家乡广东香山县人也以其为耻,使得他的革命工作暂时陷入困境[48]。

构成早期华人的移民群体是以氏族或胞族为基础。投身于堂会或帮派,就可得到保护和帮助。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了移民华人历史的始终。

洪门是一个反清帮派组织。洪门传入美洲旧金山叫洪顺堂,后更名为金山致公堂。百年前,南北美洲各大城市的华人社会中,十之七八是洪门会员。洪门会员包含了各阶层人士,入会先由老会员介绍,高层批准,再开台做戏才验明正身[49]。

洪门致公堂盟长黄三德恰和孙中山的胞兄孙眉是朋友。1903年黄三德亲赴檀香山会见孙中山(待考证),并修书致檀香山国安会馆各昆仲,保举孙中山入会,当上“洪棍”。翌年1904年3月31日,孙中山由国安会馆集资资助,乘“高丽”号船前往美国旧金山[48,49]。孙中山的美国大陆之行,以宣传革命和募集捐款为目的。

图10:孙中山1904年在美国入境时被捕。据说孙中山入境时使用的是用纸儿子申请到的美国护照, 保皇会的人向美国举报他的护照有问题 [50, 51]。 黄三德花了500美金把他保释出狱, 后又斥资5000美金请律师打官司使之脱险 [52]。图片源

洪门致公堂把革命理念和洪门「反清复汉」的志愿结合起来,号召身处异国的华侨捐款支持革命。华侨自身也是生活于美国社会低层,入息有限,捐款都是一元几分的。就是这些微薄的叠加筹得巨额军饷。捐款人数之多,筹饷范围之广可见一斑[49]。

盟长、分堂盟长是“执政者”,真正的权威和灵魂,以帮会的名义行使权力。帮会的成员绝对服从。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看懂帮派的政治和历史及其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支持革命并掀起这场筹饷运动的就是洪门致公总堂盟长黄三德。他在1904年为筹饷游走了30多个大中城市,历时半年。

图11:黄三德,广东省台山县四九镇圾潭乡东头村人,186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只读过三年私塾。1878,那年黄三德15岁。向亲戚借几十块钱出国闯“金山”(旧金山)。当过矿工、洗衣工、还练就一身好武艺。1883年12月,黄三德加人了洪门致公堂。1897年,34岁的他被推举为洪门致公堂盟长、致公堂总理。人称"洪门大佬"。1946年10月14日,黄三德在美国洛杉矶与世长辞。万人送葬,队伍长达十里[52, 53]。图片源 

司徒美堂是美洲属洪门致公堂旗下的安良堂侨领,波士顿致公堂的总理。当黄三德1904年为筹饷游走时,将其介绍给孙中山。从此,司徒美堂也成为忠实追随孙中山的华侨领袖之一,多次组织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国内的革命活动。这一年,黄三德41岁,孙中山38岁,司图美堂36岁。

图12:司徒美堂,广东开平人。由于年幼家贫,1882年3月乘上驶往大洋彼岸的船只,在美洲新大陆寻求生机。17岁时加入了洪门致公堂。司徒美堂1955年病逝于北京。图片源

黄三德为了支持孙中山在美洲宣传革命,改组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修改章程,提出致公堂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划清了致公堂与保皇会的界限 [49]。

从1906年到1907年的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大辩论后,海外华人开始转向支持革命党。而大辩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民报》对抗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保皇立宪改良派的《新民丛报》。[54]

1907年,黄三德筹得的7000多美金作为孙中山镇南关起义的经费。同年12月,黄三德听取了洪门致公堂其他人的提议后,把温哥华、维多利亚、多伦多等埠的分堂楼宇变卖或按押,筹得巨款数十万美金,供孙中山作革命活动经费。 [53]

 图13:黄三德为新人黄礼普开具的收到“底银十大员”的洪门馆票据(“致公堂金山正埠”)。中部为由洪门标志和洪门暗语组成的图案。日期是1908年2月29日(天运戊申年吉月廿八日)。新人入会会费为两元,此票捐额比规定高出八元,是额外义捐部分。图片源

1911年3月29日,黄三德到芝加哥与孙中山会谈。谈话间革命党人黄兴来电,告知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为解救逃往香港的同志,急需款项10万港币。黄三德马上返旧金山市,召开致公堂各叔父(致公堂领导)会议,筹足款项 [49]。

图14:孙中山与致公堂成员合影。图片源 

为了配合革命并及时提供经济援助,1911年夏季,洪门筹饷局正式成立、选举朱三进为主席,罗怡为副主席,黄任贤、关缉卿、刘菊可为中文书记,唐琼昌、黄伯耀为英文书记,李公侠为司库,黄三德为总监督。洪门筹饷局号召华侨踊跃捐资,全美洲各地分堂认捐。[55]

孙中山多次起义失败后,美国华人在洪门致公堂的带领下继续捐款支持。除了提供经费支援革命活动,有人还回到家乡建立革命组织,为十月武昌起义出力。

黄三德是孙中山的有力支持者。据黄三德回忆,在辛亥革命之后,自己“连日筹划,用各埠致公堂、各华裔团体的名义,一日发数十封电报,支持孙中山任总统。电报之费逾千”。 [53]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晚上10时,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图15: 美洲 筹饷局筹款情况 [55]

经过北洋统帅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军的妥协,末代皇帝溥仪被迫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四年)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帝制清王朝就此宣告结束。此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水深火热之中。

~~~~~~

海外华人和母国的关系变迁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最初,在清政府看来,移民海外就是违反了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当时清廷认为卑下的商人和劳工不配受到清帝国的保护, 华人在异国他乡遭到屠杀也是他们自找的,与国家、政府没有任何干系。这种漠不关心的政府态度使得成千上万的海外劳工在他国的土地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欺辱​。[56]

但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清政府遇到经济困难时, 一些官员意识到可以向海外华人募捐款项以帮助国家​,这时候​清政府才开始关注海外华人。但是, 到了美国反华运动的高峰期,彼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无暇自保的窘境,中国的国力太弱,美国完全可以无视中国官方的任何抗争 [56];不仅如此,1892年美国华人抗议佩戴“狗牌”及1905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的失败,均证明清政府是在牺牲海外华人的利益以换取国家暂时的经济利益。
 
《排华法案》第三个十年这段历史再现了海外华人如何在疯狂排华的恶劣政治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在母国需要时,竭尽全力捐款以尽回报之情。

作者注:关于“筹饷反帝运动”这段历史,各方报道的史实不一致,相关资料不全面。作者根据有限的知识,尽力还原真实。

注释:

1. 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 Chinese immigration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 1882-1943”.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7): P173

2. Lee, 2007: P169-172

3.Lee, 2007: P148

4.Iris Cha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Penguin, 2003): P156.

5.Lee, 2007: P152-153

6.Lee, 2007: P174

7. Lee, 2007: P153-154

8. Lee, 2007: P176-178

9. Lee, 2007: P178-179

10. Lee, 2007: P157-158

11. Lee, 2007:  P179-181

12. Lee, 2007:  P159

13. Lee, 2007:  P161

14. Lee, 2007: P182-186

15. Lee, 2007: P186-187

16. Lee, 2007: P112

17. Lee, 2007: P106

18. Chang, 2003: P145-146

19. Lisa See,  “‘Paper sons,’ hidden pasts”.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18 October 2015.

20. Chin, Thomas. “Paper Sons”. Retrieved 23 October 2015.

21. Lee, 2007: P1204

22. Duncan E. McKinlay, “Lega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Question”. San Francisco Call. (23 November 1901), Retrieved 6 March 2018.

23. Lee, 2007: P192

24. The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16 August 2007). “Celebrating Asian Heritage”. National Park Servic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8 June 2010. Retrieved 11 June 2010.

25. William Bright; Erwin Gustav Gudde (30 November 1998). 1500 California place names: their origin and mean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16. ISBN 978-0-520-21271-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June 2011. Retrieved 20 January 2012.

26. Chang, 2003: P148

27. Lee, 2007: P127

28.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Station (USIS) «  Angel Island Conservancy”. angelisland.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4-09-16.

29. Howard Markel, Alexandra Stern. “Which face? Whose nation?: Immigration, public heal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ease at America’s ports and borders, 1891-1928”.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2 (9): 1314–1331.

30. Luigi Lucaccini.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on Angel Island”. Public Health Reports. 111 (January/February 1996): 92–94.

31. Him Mark Lai and Genny Lim. “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 (Naomi B. Pascal Editor’s Endowment) Nov 11, 2014

32. “美国天使岛上的华裔移民梦魇 经历奇耻大辱”中国新闻网. 2009. http://news.sohu.com/20090315/n262799197.shtml

33. Steve Kwok, “ My Father Was a Paper Son” https://www.aiisf.org/immigrant-voices/stories-by-author/737-my-father-was-a-paper-son/

34. Bruce Low,  (1899). “Report upon the Progress and Diffusion of Bubonic Plague from 1879 to 1898”. Reports of the Medical Officer of the Privy Council and Local Government Board, Annual Report, 1898-99. London: Darling & Son, Ltd. on behalf of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9–258. Retrieved 17 October 2010.

35. Guenter B. Risse, (2012). Plague, fear, and politics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SBN 1421405539. OCLC 809317536.

36. Elliott Robert Barkan, (2013). Immigrants in American History: Arrival, Adaptation, and Integration.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ISBN 978-1598842197. Retrieved 18 November 2015.

37. Lee, 2007: P125

38. Yunqiu Zhang “Chinese boycott of 1905” http://immigrationtounitedstates.org/421-chinese-boycott-of-1905.html

39. SIN-KIONG WONG “Die for the Boycott and Nation: Martyrdom and the 1905 Anti-American Movement in China”.Modern Asian Study. Volume 35, Issue 3 July 2001:P565-588

40. Chinese boycott of 1905 http://immigrationtounitedstates.org/421-chinese-boycott-of-1905.html

41. Chang, 2003:  P142-144

42. Michael Hunt, 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 (Columb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234-41.

43. Guanhua Wang, “In Search of Justice: The 1905-1906 Chinese Anti-American Boycott”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44. Shih-Shan H Tsai,  (1976). “Reaction to Exclusion: The Boycott of 1905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Awakening”. Wiley.com.

45. Lee, 2007: P85

46. Lee, 2007: P126

47. B Tong, (2000). The Chinese American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P52-53.

48. 金开城主编,“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吉林文史出版社)

49. 五洲洪门致公总堂 http://www.gheekungtong.org/about.html

50. 陈艳群。 孙中山先后六次赴檀岛累计七年。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2011年6月8日上午06:00。

51. 陈艳群。 孙中山出生证件非伪造。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2011年6月8日

52. 王起鹍:中国致公党卓越的创始人--黄三德。写在中国致公党成立90周年之际。http://www.hmyzg.com/2015-wqk/2015-qkw/2015-hsd.htm

53. 陈素敏:“洪门大佬”黄三德:一生写就《洪门革命史》

54.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2009-12-22 13:28. http://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agzy.youth.cn/xzzh/llzs/200912/t20091222_1118095.htm

55. 邹佩丛, ‘美洲中华革命军筹饷局 筹款情况研究” 一一以《美洲金山国民救济局 革命军筹饷征信录》为中心 http://jds.cssn.cn/webpic/web/jdsww/UploadFiles/ztsjk/2010/11/201011041428068204.pdf

56. Peter Kwong, Kusanka Miscevic. “Chinese America: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iunity.”(the New Press, New York, London, 2005): P100-101.

Title: Historical Record of Chinese Americans | The Third Decade of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ABSTRACT

While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closed the legal door for immigration, many Chinese switched their tactics by entering the country illegally and they probably became US’ first illegal immigrants.  Moreover, these illegal Chinese immigrants who had sneaked into the US through Canada, Mexico, or unguarded shores might have set a precedent for future unlawful immigrants. To prevent the breach of its border by illicit immigrants, the US government hence began to extend its border security to its neighbors such as border diplomacy in Canada and border policing near the border with Mexico. By the 1920s, despite the effective border security in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some Chinese managed to take advantage of legal loopholes to acquire admission to the country as legal immigrants or even citizens.  In addition, during the third decade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many Chinese Americans had begun to embrac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ed by Protecting the Emperor Society (baohuanghui) and the 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 (zhonghua huiguan), they donated money to activists in China and supported the boycott of American goods in 1905-06. They also contributed funds to the anti-Manchu revolutions and some of them even returned to China to join the uprisings. In 1912, nearly thirty years after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Chinese Americans were instrumental in the revolutions that eventually overthrew the Qing Empire and founded the Republic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