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史记| 潘文炳-明尼苏达大学首位中国留学生

Pan Wen Ping- the first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作者:Jane Cui

编辑:潘秋辰

点开明尼苏达大学奖学金网页[1],你会发现一项以“潘文炳”冠名的奖学金,旨在为华裔或来自中国的学生,尤其为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提供资助和奖励。潘文炳是谁?翻阅历史探寻他的足迹,看一看在一百多年前他的青春、留学、工作和生活。尤其在2021年的今天,中美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出现了反复,希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助思索。

亚洲体育冠军

潘文炳 1894年10月3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新阳。1900年义和团运动遍及京津冀一带,他的外祖父(CHEN TA-Yung)是当地有名的牧师,不幸在运动中丧命。为了躲避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动荡和骚乱,六岁的潘文炳随着家人南迁到上海。两年后他的父亲不幸死于疾病感染,他的妈妈独自抚养潘文炳和他的兄弟姊妹一共四个孩子。潘文炳年幼时在私塾接受启蒙,潘母受基督教的影响坚持让子女接受西方教育。潘文炳和哥哥潘文焕先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这所由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办的高等教育学府于1879年建校,学校设施完善,极为重视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圣约翰大学入学考试十分严格,长达6天,其中只有一天是用中文考试。超过及格线都录取,不及格则都不录取,所以每年录取人数不定。西方的体育教育理念由此校传入中国,该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圣约翰大学足球队。1910年10月18至22日,即将谢幕的清政府在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又称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大会的文件、比赛项目、制式、器材都是按美国标准制定。潘文炳在这次运动会上崭露了他的体育天赋,获得120码低栏与跳远两项冠军。[2]

Image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rchives-Twin Cities

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成立,用庚子赔款选拔学生赴美留学。同年创立肆业馆,次年改称清华学堂。潘文炳再次追随哥哥潘文焕的脚步,在大三时转入清华学堂。清华学堂创立之初就把体育列为十类学科之一,设有足球队、篮球队、棒球队、田径队、网球队,还有以武术为主的技击会。潘文炳在圣约翰大学是足球队队长,在清华学堂时继续担任此职。1913年潘文炳毕业准备出国,但由于袁世凯复辟引起的政权动荡,这一年没有学生可以出国,他就留在清华担任化学教员同时成为多个体育队的教练[3]。潘文炳和周诒春校长及美籍教师休梅克(Arthur Shoemaker)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协会。此外,清华还有中等科学生参加的童子军和高等科学生参加的军事训练,军训教官都是由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军官担任。当年吴宓、梁实秋都曾因体育不及格,经补考通过才得以毕业出国,可想而知清华学堂对体育要求何其严格。[4]

1913年,潘文炳分别参加了两个运动会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是首届远东运动会(Far Eastern Olympiad),也是亚运会的前身,于1913年2月1至9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当时只有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三国派运动员参加,运动员大都参加多个项目。潘文炳报名参加了网球、足球和田径比赛,在远东运动会上取得了个人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

其中,潘文炳参加十项全能比赛,项目包括100码短跑、440码跑、一英里跑、220码跨栏、跳高、跳远、三级跳、铅球16-pound、铁饼和撑杆跳,总积分598,荣获第一名;他还参加了五项全能,包括跳栏 、铅球16-pound 、 220码短跑、铁饼 、一英里跑比赛 ,囊获262分,第二名 ;在单项跳远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运动会授予五名最佳运动员,潘文炳是其中之一。潘文炳成为中国最早的亚洲体育冠军。[5]

首届远东运动会中国网球队 图片来源:From Philippine Education March, 1913 Vol IX, No. 9

首届远东运动会中国田径队  

图片来源:From Philippine Magazine, Volumes 8-9 Page 370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BCY4AQAAMAAJ

1913年5月24日,潘文炳在北京天坛参加了由北平青年会(Peking Amateur Athletic Association)主办的第一届华北运动会(The First North China Athletic Meet)。第一届华北运动会有分别来自9个北部省份,35个高校,超过250个年轻学生运动员参加。潘文炳不出意料斩获个人奖杯。

美国体育教育协会保留这次比赛详细记录,潘文炳的成绩如下:

运动项目成绩排名
100码短跑11 seconds1
铁饼97 feet 9 inches1
跳远19 feet 6 inches1
跳高4 feet 10 inches1
铅球(12 Ibs.)32 feet 5 inches1
300码跑39 seconds1
投棒球182 feet 5 inches2

资料来源: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913)

1913年英文周刊The Republican Advocate of China (如下图) 更是专题报道了这次比赛盛况,详细描述了潘文炳在运动会上所展现的非凡体育才能。[6]

留学美国

1914年清华重启派遣留美学生事宜,8月15日潘文炳乘“中国号”轮船赴美留学。这批留美生由清华校长周怡春护送,包括1911年10月选拔的中等科学生10人,1913年和1914年两级高等科毕业生,1914年公开录取的女生9人[7](见下图)。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潘文炳1914来到明尼苏达州,成为明尼苏达大学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明大于1851年建校,是当时为数不多派教员和学生到中国和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大学之一。在清华的美国化学老师推荐下,潘文炳进入明大化学系学习。一年后,他劝说哥哥潘文焕和好友邝翼堃也转学到明尼苏达大学。

先来到美国的哥哥潘文焕(Pan Wen Huan),明大方面记载写成潘文辉 (Pan Wen Huen),但据1913年史料记载其名是潘文焕(如下图),以及他回国后在清华工作的名字都是潘文焕。1912年他在密歇根大学学习工程专业,1914年转入明尼苏达大学。邝翼堃,广东新宁人,庚子赔款的第二批留学生,1910年来美就读于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和芝加哥大学,于1914年转学到明尼苏达大学。

这三人都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都考取了清华学堂并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都是出色的运动员。三人的身影成为明大校史中一道亮丽的景色。1914年足球赛季,明大足球队获得冠军,潘文炳当选为1915年足球队队长。哥哥潘文焕则当选为明大网球队和曲棍球队的队长。在1917年明大年鉴Gopher 上,对潘文炳的评价是“毫无疑问(他)将是西北部最好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1915年潘文炳的朋友鲍庆林(Bau Ching Ling)从伊利诺伊大学转来明大,他们四个人住在4街一栋房子的上层。[8]

Image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rchiv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Twin Cities

上图为1914年明大足球队获得冠军。潘文炳(第二排左二)、潘文焕(第二排右二)和邝翼堃(第一排左二)

除了在体育方面大显身手,潘文炳和朋友们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学生会(Chinese Student Club),并且担任第一届主席(1915)。他还是世界学生会的成员(Cosmopolitan Club)并在1916和1917连续担任副主席。此外,他是明尼苏达大学合唱团(Glee Club)里的第二男高音(1914-1915),以及基督教青年会(Y.M.C.A)董事会成员(1917)。

Image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rchiv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Twin Cities

1915年成立的明大中国学生会,1916年第一次收录在明大Gopher年鉴里。潘文炳第一排左三,潘文焕第三排左一,邝翼堃第二排左二,缪云台第一排右一。

矿业工程师

1918年,潘文炳毕业获得了化学学士学位,在夏季他得到一个工程师助理的工作机会,来到了奥利沃矿业公司(Oliver Mining Company),该公司坐落在明尼苏达州北部的一座小城–希宾(Hibbing)。当年,人们为了寻找黄金却意外发现了大量铁矿石,而且比起黄金,铁矿在二战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不久来自涵盖欧洲所有国家的移民纷纷涌入,希宾逐渐发展起来。事实上明州蕴藏着美国最大的铁矿石,1930-1935年地球出产的铁矿石一半来自明州,到了1951年美国百分之八十二的铁矿石仍出产于明州[9]

Image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SE Twin Cities[10]

这次工作实习给潘文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花了一年时间在明大主修冶金并且担任毕业班班长,1919年获得冶金工程硕士学位 (M.A. degree in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他也是明大最早毕业于矿业学院(School of Mines)的硕士之一[11]。毕业后潘文炳在南达科他州一个金矿实习,这是成为奥利沃矿业公司正式员工的前提。随后,潘文炳在奥利沃矿业公司从采矿工程师做起并逐渐成为副总工程师[12]

From Who’s who in Engineering, Volume 1

edited by John William Leonard, Winfield Scott Downs, M. M. Lewis

1922年因为矿区的发展,整个希宾市需要南迁两英里。潘文炳对人友好礼貌,奥利沃矿业公司让他处理希宾市居民在搬迁时出现的各种诉求。这不是一份美差,潘文炳不会因为居民的愤怒而有情绪上的失控,无论什么样的人他都能彬彬有礼进退有度,因而有一位律师说他是奥利沃矿业公司专门派来防止公司惹上官司的。[13] 据希宾商业历史数据库介绍,潘文炳这时期还参与设计了希宾市商业区和市中心的建筑。[14]

 潘文炳和同事在勘测希宾新城址。图片来源:http://minnesotabrown.com/2017/04/chinese-engineer-american-life-hibbing.html

1923年,潘文炳和明大同学Mae Humm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他们本想回国工作,但在北京的哥哥潘文焕建议他们等一等。考虑到国内动荡的时局,潘文炳在希宾市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潘文炳在美国大萧条时也经历了痛苦时期,他在1929至1931年间失去了工作,但生活的困苦并没有让潘文炳停止对抗日的资助,宋美龄还为此给他颁发了感谢证书。此外潘文炳还是希宾市1930年代的网球先生,50年代希宾市林肯高中的网球场用他的英文名命名 “William Pan Tennis Courts”。1959年,在奥利沃矿业公司工作40年之久的潘文炳退休了,公司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当地报纸Chisholm Tribune Press发表文章称赞他:“他相信这片他选择作为家园的土地,他生活的每一天都好似珍贵的茉莉花,他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做的每件事他都做到了极致” 。[15]

上图为潘文炳退休宴会上家人合影The Nov. 3, 1959 Chisholm Tribune-Press

潘文炳1981年10月20日去世,享年86岁。潘文炳在明州这块土地上学习、生活、工作了68年,贡献了他一生的青春热血。去世后他长眠于明尼苏达州湖木公墓。

Lakewood Cemetery https://www.findagrave.com/memorial/124176554

When you ope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cholarship website1, you will find the name of Wen Ping Pan Scholarship. It specifies for Chinese American descent or non-immigrant Chinese students, and preference given to students who have attended Tsing 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China. Uncovered the story back from a century ago, Pan Wen-ping, a young brilliant gentleman came to the USA in 1914, chasing his dream and devoting his whole life to this country. A look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of the future, and look at the U.S. – China relationship currently, what do you think after reading his personal story? 


[1] https://admissions.tc.umn.edu/cost-aid/scholarships/university-wide-academic-scholarships

[2] 徐梁伯,蒋顺兴 (编). 第六章 江苏教育、文化的变革. 《江苏通史 晚清卷》. 凤凰出版社. 2012.

[3] 清华学堂年鉴1914

[4] 民国时期的体育http://www.2499cn.com/wenhua/32.htm

[5] From Philippine Magazine, Volumes 8-9 Page 370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BCY4AQAAMAAJ

[6] The Republican Advocate: Of China, Volume 2, Part 2 https://www.google.com/books/edition/_/Ey5BAQAAMAAJ?hl=en&gbpv=1&bsq=PAN

[7] 资料选自《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Hui Bi,Looking into the Mirror of History: Educ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nd China(1914-2018).

[9] http://news.minnesota.publicradio.org/features/2006/05/rangetimeline/index.shtml

[10]  https://cse.umn.edu/college/feature-stories/retrospect-celebrating-first-students-china

[11] IBID

[12] Hui Bi,Looking into the Mirror of History: Educ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nd China(1914-2018).

[13] The Chinese engineer who mined an American Life on Minnesota’s Iron Rangehttp://minnesotabrown.com/2017/04/chinese-engineer-american-life-hibbing.html

[14] https://www.hmdb.org/marker.asp?marker=126663

[15] The Chinese engineer who mined an American Life on Minnesota’s Iron Rangehttp://minnesotabrown.com/2017/04/chinese-engineer-american-life-hibb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