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欣欣然 (Xin Su)
编辑:潘秋辰 (Qiuchen Pan)
前言
19世纪后期,加州排华暴力事件如火如荼,华人开始转向美国其他地方寻找生机,自此,美国华人形成了东移、南迁、中徙的局面。胡以成(音译,Woo Yee Sing, 1862-1925)就在这个阶段移居到了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 他和兄弟胡佐成(音译,Woo Du Sing)在明尼阿波利斯创立了第一家中餐馆,名为远芳楼(Yuen Faung Low,John’s Place)。明州历史学家Sarah Mason 分别在1981年10月9日和1982年5月27日采访了胡以成的儿子霍华德(Howard Woo)和胡佐成的女儿Margaret Woo Chinn, 为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作者采访了胡佐成的外孙女Honnay Molloy,在她不厌其烦地讲解中,得以对史实进行核实,谨此致谢!
图1,保存在明尼苏达历史学会的牌匾。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经历了83年的辉煌,远芳楼关门了,那是1967年。
50多年以后,当人们一旦提到远芳楼(Yuen Faung Low,John’s Place),明尼苏达州的老人们就会想起当年饭店关门的情景(以下是脸书对话)。
- “远芳楼很棒——非常受欢迎,光芒四射。它关门时我还是个孩子,去吃最后一顿饭的队伍长龙一直延伸到街区。” (Jill Johnson)
- “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餐厅,当它关门时我很伤心。恰在关门前,我带我妈妈去那里为她庆生。“ (Shayne Ratner)
- “我正在转录我祖母 1930 年代的日记,她提到了远芳楼。她说(那里的饭菜)一直都好吃, 一般会吃炒面。那些年她经常去。“(Kimberly A Ahern)
- “记得我12 、13 岁时,父亲带我去过远芳楼”。(Bonnie Hultman Burns)
- “这是祖母和祖父第一次吃中国菜的地方” (Jacob Hippensteel)
- “(这里有)一个50 年代的孩子带外地客人到那里吃饭的快乐回忆。“(Mary Lorvick)
- “我的家人在 19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曾多次在 远芳楼吃饭。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这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Bob Crouse)
- “我记得许多家庭都在远芳楼分店( 注:John’s Number One Son)聚餐,我父亲告诉我远芳楼在 40 年代后期很受他的日裔美国朋友的欢迎。”(Randy Kirihara)
- “远芳楼是最好的(餐馆)。 1962年祖父、祖母带我去过。”(Mary Montana-Loveless)
- “我在 1964 年吃过的第一家中餐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Doug Pfeil)
- “远芳楼有最好的食物。我喜欢他们做的鸡肉,1963-67年间,这是我的最爱。真的很不错的餐厅。” (Connie Ranning)
- “小时候经常去。我妈妈在那里工作。有美丽的环境,还有美味的食物。“(Wally Warhol)
- “我喜欢远芳楼,他们待我们像最好的朋友一样!“(Francie Anthony)
- “作为木匠,我喜欢(牌匾上汉字)的细节和技能。” (Douglas Menning)
- “是的,该标志(牌匾)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Joan Tighe)
- “我的天啊!我们一家七个人曾经每年一起去远芳楼两次!走上楼梯进入餐厅真是太神奇了!除此之外,还有史上最好的中国菜!“(Lynn Prokop)
- “作为一个 80 岁的人,我对家具记忆深刻。不知道家具到哪里了?“(Cindy Diggins Garcia)
- “这是最棒的餐厅!!!爬上陡峭的楼梯就到了天堂一样的饭店!”(Cynthia Noren)
看了这些评论,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老一辈人记忆中“天堂一样的饭店”是什么样了吧!
它地处市中心繁华的二层楼上,金黄闪亮的牌匾上“远芳楼”三个黑体字异常醒目,内装潢整洁典雅、古香古色。餐桌是中式方形柚木做成,灰白色大理石板台面,桌腿和桌围框架镶嵌有装饰华丽的花卉和鸟类珍珠母贝。这里更像是一家家庭餐厅。没有酒吧,没有背景中播放的爵士音乐。如果您正在约会或有小孩,还可以去小包间,享受独处的浪漫、温馨时光。
图2,远芳楼的内部。
图3,远芳楼当年的餐桌是收藏品。
谈到远芳楼的辉煌的历史,胡佐成的外孙女Honnay Molloy说,“远芳楼用最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忠实的客户。我们的食物质量很高,都是从原材料做起的,牛肉菜肴是用里脊肉做成的。普利茅斯(Plymonth)的律师们每周来吃3-4 次午餐,饭店有完整的美式菜单。他们订购牛排、三明治。【1】”
远芳楼虽说是家族企业,但拥有科学的管理和复杂业务经营的经验。许多服务员在这里一干就是 25 年。【1】
有一位服务生这样说:“我在金谷 (Golden Valley)的12 号高速公路边的远芳楼当服务员,(自此)这个家庭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黄和胡(Wong and Woo)一家!喜悦(的经历), 1966-1968 年!” (Cynthia Noren,注:这是所说的餐馆是胡佐成的孙女婿John Wong和 Myrna Woo一家所开分店, 叫John’s No One Son。)
胡氏兄弟白手起家,在1883年创立了明尼阿波利斯第一家中餐馆。胡家是个大家庭,生养众多,曾帮助很多开平家乡人移民美国。华人移民如同离离原上草,开始在明尼苏达州的大地上蔓延、生根,一代又一代,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胡以成落足明尼苏达州
胡以成早期是随着淘金潮从广东开平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旧金山的。他曾经为联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修建铁路。铁路修完之后因西部排华严重,几家人于1882年一起来到了生活相对容易的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立足【2,3】。
1880年,有79, 205平方英里土地的明尼苏达州,有780,773人,也就是每平方英里土地不到10个人。其中有记录的776,884人是白人,其余1,564人是有色人种,2,300个印第安人,24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而明尼阿波利斯市所在的亨内平县(Hennepin)只有2个中国人。【4】
人们常说,明尼苏达州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修路季(铲雪损坏的路要在夏季修好)。这里的冬天是残酷无情的,有时雪季始于10月,一直到转年4月。当风暴袭来时,寒冷的气候令外来人感到难以承受。
胡以成一家也是如此,初来乍到,习惯了温暖气候的广东移民却遇到明州最糟糕的冬季。当年多次创纪录的暴风雪在史料中有据可查。其中, 1888 年的“儿童暴风雪”最为震惊, 1 月 6 日至 11 日的暴风雪造成了奇寒天气,成千上万的人,包括许多上学的学生,纷纷被卷入了暴风雪中。一个周末就冻死了250 和 500 人。【5】
人生地生,不会英语,但是,胡以成一家还是坚持在明尼苏达州扎下根来。
胡以成很早就剪掉了他的清朝长辫子,并接受和融入了美国这个新国家。他加入教会,得到威斯敏斯特长老会 (Westminster Presbyterian Church,1200 First Avenue South, now Marquette) 的帮助。教会提供英语课程,胡以成在教会学会了英文的听、说、读、写【2】。
胡以成落脚后开的第一家店是手工洗衣店(Thirteenth Street and Nicollet Avenue)【2】。经营洗衣店的同时,1883年,胡以成又开了一家饭店,起名为“广州餐厅”(Canton Café,231 First Avenue South, now Marquette)。这即是明尼阿波利斯史上第一家中餐馆【2】。
图4,Woo Yee Sing in front his laundry, about 1895. The business stayed at this Nicollet Avenue address until 1913. 【2】
胡以成是家里5个孩子中的第4个,自己立足后就开始安排家乡的亲戚移民来到此地。1884年二哥和五弟胡佐成在胡以成的帮助下,乘坐一艘中国快船(The China Clipper),从开平(Kaiping)在水上漂泊了几个月来到美国明州,加入到蓬勃发展的家族业务中。因为二哥是兄长,有养家的责任,短暂停留后又回到家乡照顾老小。老幺胡佐成留下来一直与胡以成一起在明州打拼生意。【7,8】
1885年前后,胡以成已经成为事业成功的佼佼者, 他成为当时仅有 75 到 80 名男性的华人社区的领袖【2】,报刊记者曾经常采访他【9】。
胡以成兄弟成家立业
当时来到美国的华人,大多数是单身男人,明州没有一个华人女子。 适龄男人一般要返回家乡娶妻生子。胡以成创业兴旺发达, 1892年,决定回国到广东挑选妻子。听说旧金山长老会传教所(Presbyterian Mission House)救助了很多贫穷农村中被拐卖的中国女孩,他决定先去那里碰碰运气【2】。
胡以成生得仪表堂堂,举手投足彬彬有礼。他的出现让总监Margaret Culbertson眼前一亮,随即给她介绍了21岁的美丽漂亮的梁美仙(音译,Liang May Seen , 1871-1946)认识。两个年轻人彼此一见钟情。【2】
梁美仙来自广东开平。1885年,14岁的她被拐卖到旧金山,为富裕人家当性奴隶。1889年7月21日被长老会救助所解救【2】。
按惯例,长老会救助所的一名工作人员联系了胡以成所在明尼阿波利斯教会的牧师,证实他是基督徒,并且人品可靠。1892 年 7 月 21 日,正逢梁美仙逃离妓院三周年纪念日,两位年轻人喜结连理。婚礼由旧金山华人长老会牧师(I.M. Condit)主持,Culbertson总监担任证婚人【2】。
图5,Liang May Seen and Woo Yee Sing, wedding portrait, 1892【2】
图6,Honeymoon portrait, taken when Liang and Woo visited the Columbian Exposition, Chicago, 1893【2】
就这样,梁美仙于1892年随夫君来到明州,成为明州第一个华人女性。
转年的1893 年,Culbertson病倒了,她的助手卡梅伦 (Donaldina Cameron)成为胡以成、梁美仙夫妻的联系人。他们一起为其他华人单身汉搭鹊桥,娶妻成家。胡以成夫妇是威斯敏斯特教会的积极分子,参加教会的英语课程,周日服务,并参与教会的社区活动【2】。
1904年梁美仙开了一个古玩店(curio shop)。为了教会服务的方便,他们把店址选在了离威斯敏斯特教会不远的12 和13街(Twelfth and Thirteenth Streets)【2,8】。
美中不足的是夫妻多年没有生下一个子女。1906 年胡以成夫妇得到卡梅伦的帮助,返回旧金山收养了一个名叫霍华德的小男孩。霍华德1905年11月17日生于旧金山。1926年在旧金山做的出生公证,卡梅伦是证人之一【2,10】。
图7,Liang May Seen with her son, Howard. Photograph by George M. Dempsie, c.1910.【2】
胡佐成则在1900年回家乡娶妻生子。在《排华法案》生效期间,商人可以带家眷来美。1914年6月他把全家——一个有身孕的妻子,12岁的儿子查理(Charles),18个月大的Margaret从开平带到了美国。【2,8】
初到明尼阿波利斯的一段时间,兄弟两家住在一起(Yale Place and Twelfth Street),胡佐成一家在楼上,胡以成一家在楼下。直到1922年,两家才分开住。胡以成在25街和Aldrich买了房子。胡佐成一家两年后在1618 Clinton Avenue也买了房子。【8】
图8,Residences and businesses of Woo Yee Sing, Liang May Seen, and family, as well as other Chinese laundries in Minneapolis’s downtown area, 1885–1967. Note also the three locations of Westminster Presbyterian Church. 1885 年至 1967 年,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的住宅和企业。【2】
远芳楼
胡以成有一个名叫威尔( Isaac Weil )的犹太朋友。威尔先生在第四街有一家零售和批发酒类的商店。为了备用,他在第六街又建了一栋新大楼。建在这里是因为这条街是合法经营酒类商品的边界线。因为是备用楼,当时空闲,他就想找一个租户。于是乎,威尔先生想到了胡以成,建议他在这个新大楼里开餐厅。在这一鼓动下,1905年胡以成就把广州厅搬到6街的威尔大楼的二楼,并把饭店更名为“远芳楼”(英文名字是John’s Place)。【10】远芳——异国情调的美味佳肴,余香飘万里。
为了给新生意带来好运,胡氏兄弟在1910年从广州买回的五件祭坛,摆放在用餐区【11】。
图9,Crafted specifically for the restaurant and purchased in Guangzhou (Canton) in about 1910, the set consists of two flower vases, two candle holders, and a tiered incense urn.
胡以成主外,与客户打交道。胡佐成主内,在厨房工作【8】。起初的菜单还很简单,有面条之类的中餐,也有美国人喜爱的猪排或牛排、土豆等西餐。【1】
胡以成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之后依靠在香港的人脉,开了一家进出口公司(Yee Sing and Company)。顺带经营饭店用的进口食品。公司位于西大街(Western Avenue),也是后来的格伦伍德大道(Glenwood Avenue) 2224 号,大萧条时这个公司才关闭【10】。家族生意大了,梁美仙1912年就关掉了古玩店,认真当起全职家庭主妇,把家整理得干干净净,一个人缝制了家人的大部分衣服【2, 8, 10】。
图10,Woo Du Sing in his brother’s import store, Yee Sing and Company, on Western Avenue, 1920s.【2】
1916 年,这家餐厅在二楼增设了一个“高级客户”的 “女士”茶室【9】。
由于兄弟俩齐心,远芳楼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久,胡以成把生意扩展到餐厅的楼下,开了一个酒吧。胡以成的儿子霍华德自豪地说,“远芳楼的正下方是明尼阿波利斯最长的酒吧,从第六街一直延伸到小巷。“【10】
图11,Menu
图12,1916 advertisement
明尼苏达州是否有种族歧视?
当西部严重排华的时期,明尼苏达张开双臂接纳了华人。明尼苏达州的主流文化是礼貌、谦虚、恭敬和友善。但是,部分人会有种族偏见或歧视。
那时,华人是很小众的群体。明尼阿波利斯市有三家华人,邻边的圣保罗市有三家华人。这几家华人经常串门,乘有轨电车要一小时,坐火车要半小时,交通很方便。【10】
胡以成在当地是个风云人物,免不了受到人身攻击。 这时,他的牧师就会站出来,称他是“一个彻底的商人、绅士和基督徒,也是我教会最好的成员之一。在我看来,他比90%的那些攻击者都要好。”【9】当时在美国白人中,反种族主义者还不多见。他的牧师是一个, 胡以成无疑也是反种族主义的先锋。
1902 年,胡以成接受了明尼阿波利斯日报一名记者的采访。当时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四家中餐馆里,记者注意到一位黑人顾客“得到老板的亲切问候,就像对待一个白人一样”。 胡以成问道,“难道不应该吗?他们是像你我一样的人,也要吃饭,也需要有地方吃饭。”他环视着自己的餐厅,接着说,“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种族偏见在这里没有市场。” 【9】
1902 年,厨师工会对广州餐厅进行了调察,指控胡以成给厨师的工资太低,使得白人餐馆无法以同样低的价格竞争。他们要求工会成员抵制广州餐厅和其他中餐馆。胡以成坚决驳斥工会的无端指责。称这是“加州的老调重弹”【9】。
胡以成很早就着手获得公民身份,听说他已入籍,厨师工会的负责人向一名记者抱怨说:“都知道中国人入籍的原因——不是出于爱国,而是出于对黄金的渴望。” 【9】可见,明尼苏达虽然远离西部排华的暴力,但是也会发生种族歧视的事情。
“1921年有人在远芳楼投了一枚炸弹,前门、楼梯都炸坏了。内部没有什么损坏。” 胡以成的儿子霍华德在1981年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这个事件时说,“恐怖主义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种族主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10】 霍华德于192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求学时,学校有很多社交团体,兄弟会,他们都不接受华人,甚至学术团体也不接受华人。【10】
明尼苏达有片华人的墓地
胡氏两个兄弟也时常到西部去,1925年,他们去西雅图,乘火车经丹佛返回到明尼阿波利斯后,胡以成就病了,到医院诊断得的是肝癌。病情发展很快,几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他留下了价值 41,200 美元的遗产。据说在亨内平县,他是第一个在遗嘱认证法庭提交遗嘱的中国人【9】。
他的葬礼有 700 人参加,是一项融合了中美习俗的跨文化活动【9】。教会为他举行了基督徒的告别仪式,之后家人又为他举行了中式葬礼。家人雇佣尼科莱大街(Nicollet Avenue)一家教会的乐队,25 人一边演奏肖邦的“葬礼行进曲”,一边巡回走到他住过、工作过的地方,因为那里都有他的灵魂。队伍途径西大街(Western Avenue, now called Glenwood Avenue),最后到达埋葬地——莱克伍德公墓(Lakewood Cemetery,3600 Hennepin Avenue)。后来和胡以成一起工作多年的单身汉,死后也埋在了莱克伍德公墓。【8,9】
1934年老幺胡佐成患毒血症,死于St Barnabas 医院,享年67岁。这位慈祥、宽容、慷慨的明州华人“教父”的去世给华人社区带来巨大的震撼。教会为胡佐成举行了追思纪念。家属按中国传统,为众人分发糖块,用甜味赶走葬礼的苦味。
图13,Photo from Honnay Molloy.
报刊称,“大山必崩,强梁必断,智者必凋零”。【10】
上千人驻守街头送别这个受人尊敬的中餐馆老板。送葬队伍在远芳楼、海鲜烧烤(2913 Hennepin Ave, 胡佐成的另一个餐馆),和他的家做了三次停留,最后到达莱克伍德公墓。
图14,Photo from Honnay Molloy.
葬礼后他的遗体暂时存放在莱克伍德公墓。一年后,1935年家人费尽力气把他的遗体运回了中国,这次全家乘的是特快船(Canadian Pacific),行程共26天。到了家乡,家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四面八方的宾客按当地习俗举办宴席长达一周之久。胡佐成在美国奋斗了大半生,最终能够叶落归根【8】。
随胡佐成遗体一起回到广州的妻子,没再回到美国,而是终老家乡。那时家乡生活还很原始落后,他们家是当地第一个有自来水的,也是第一户盖房子的人家【8】。
梁美仙,经过一年半的心脏病后,于1946年与世长辞。她的遗体和夫君合葬在莱克伍德公墓。【8】
莱克伍德公墓还有他们的子女,包括胡以成的儿子、儿媳(Howard Woo and Lolita Young),胡佐成的三个儿女及夫妇(Charles Woo and Bessie, Margaret Woo Chinn and Howard Chinn, William Woo and Jeanne)。
图15,Lakewood Cemetery. Picture taken by author.
先人尸骨埋藏的地方,就是后代移民心之所属于的地方。明尼阿波利斯的莱克伍德公墓埋葬着很多广东来的老移民。他们的子孙也永远和这块土地连在了一起。
家族新生代的成长
当胡以成去世后,不善应酬的胡佐成被迫主外,慢慢地,胡佐成的长子查里(Charles Woo)开始接管远芳楼的生意。【8】菜单也从简单的菜肴进入美食的阶段【1】。
图16, Bi-fold booklet menu. Regulation price ceilings dated 1943. https://digitalcollections.hclib.org/digital/collection/Menus/id/1379
远芳楼是家族生意,所以,除了查里的妻子(Bessie Woo)以外,所有家人都曾为饭店工作。孩子们小的时候一般不去饭店吃饭,他们将生意和家庭生活分得很清楚,不希望孩子干扰饭店的生意。胡佐成的女儿Margaret 回忆说,年幼时带自己的朋友去饭店吃饭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她的伙伴去远芳楼大多吃西餐,而她中西餐都吃。【8】
长大后的孩子们开始加入到餐厅的生意中, 念高中的孩子课余当收银员,还承担摆放糖果的展示架,以及将电话订单带回厨房等事务。【1】
胡佐成的两个儿子(Charles, William)和女儿(Margaret Woo)都没有完成大学教育就或多或少地参与家族生意。【8】
胡以成的儿子霍华德学业优秀,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两个学位。他和一个华二代Kim Wah(英文名字是沃尔特詹姆斯,Walter James)关系要好。詹姆斯在1919年开了一家饭店,叫Nankin Café,成功地运营了80余年。他还开了家公司(Kim Wah Company)。那时,华人男孩娶到一个华人女孩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詹姆斯的公司招到一个从俄勒冈州波特兰(Portland, Oregon) 商学院毕业的女孩,叫Lolita Young。这个女孩后来成了霍华德的新娘。【11】
霍华德 1931年大学毕业后就成家了。婚后,他曾到双城兵工厂当过仪表工程师,也在制造助听器的公司(Maico Corporation) 当过工业工程师,为医院开发金属探测器,用来检测人体中的弹片。同时,他在远芳楼兼职业余工作——收银、管理。这期间,远芳楼主要是胡佐成的长子查里在管理。直到1956-57年间,霍华德才专心于远芳楼的经营工作。【11】霍华德的妻子(Lolita Woo)、胡以成的兄长的儿子(Donald Woo)以及原主厨的儿子(Jack Hong Jue)也是主要的管理者【12】。
当远芳楼重组时,查理在圣路易斯公园(St Louis Park)开了一个餐厅,叫白房子(The White House),之后开了家分店(John’s Number One Son,Linden,Dunwoody附近,后搬到 Golden Valley),当女婿服完兵役回到明州后,这个分店就交给查理的女儿和女婿(Myrna and John Wong)去经营了,直至1977。【1】
新生代的工作也和父辈一样辛苦。远芳楼从上午 11:00 开始营业,一直到凌晨 1:00关门,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市中心的上班族和购物者。二战期间,不少人去过中国,食谱扩加了不少中餐,但是炒面和杂碎还是主要的食物 【12, 13】。
1967年远芳楼的房租到期,这片地要收回盖成停车场,远芳楼被迫关门歇业。当时,餐厅的大部分物品,从餐桌到餐具都卖给老顾客。家里的祭坛和牌匾没有出售。 1997 年霍华德夫妇将其捐赠给了明尼苏达历史学会 【12】。
明尼阿波利斯第一家中餐馆的历史,就这样延续在当地人的记忆里。
References:
【1】Honnay Molloy. Interviews by author, Oct 3-28, 2021
【2】Sarah Refo Mason. Liang May Seen and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ty in Minneapolis. MINNESOTA HISTORY. SPRING 1995 223-233. http://collections.mnhs.org/mnhistorymagazine/articles/54/v54i05p223-233.pdf
【3】Holmquist, June Drenning, ed. They Chose Minnesota: A Survey of the State’s Ethnic Groups. St. Paul: 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1981.
【4】Minnesota Census Records.
【5】Alyssa Ford. 125 years ago, deadly ‘Children’s Blizzard’ blasted Minnesota. MINNPOST. Jan. 11, 2013. https://www.minnpost.com/minnesota-history/2013/01/125-years-ago-deadly-children-s-blizzard-blasted-minnesota/
【6】
Photo from Honnay Molloy.
【7】
Photo from Honnay Molloy.
【8】Margaret Woo Chinn, interviews by Sarah Refo Mason, St. Paul, Aug. 29, 1979 (notes only), May 27, 1982.
【9】Jan Whitaker, 2019. Anatomy of a restaurateur: Woo Yee Sing. https://restaurant-ingthroughhistory.com/2019/06/16/anatomy-of-a-restaurateur-woo-yee-sing/
【10】
Photo from Honnay Molloy.
【11】Howard Woo, interviews by Sarah Refo Mason, St. Paul, Oct. 9, Oct. 15, 1981.
【12】SHERRI GEBERT-FULLER. YANG T’SU Chinese Altar from Minneapolis. http://collections.mnhs.org/MNHistoryMagazine/articles/56/v56i01p042-043.pdf
【13】Fuller, Sherri Gebert. Chinese in Minnesota. St. Paul: 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