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
引言
耶鲁教授李名觉(Ming Cho Lee,1930-2020)引领国际舞台艺术设计届50年,相当于贝聿铭在建筑设计届的地位。他作品的观念、风格和创作方法,深刻影响了1960年代以来的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舞台设计艺术家们。他还是美国戏剧界最富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力人物。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舞台设计,”亚伦森博士说,“服装和灯光设计师、剧作家、导演、建筑师和艺术家都上过他的课。他的审美观和思想方式已经渗入了美国戏剧的构造中。”
–JANE L. LEVERE (2014年2月8日纽约时报)
上海幼年初习绘画
1930年10月3日的上海,祖籍宁波镇海的李氏豪门迎来了一个男婴,取名李名觉。孩子的父亲是李祖法,1919年美国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而母亲则民国名媛唐瑛。 【1】
唐瑛是著名演员,妈妈从小就让李名觉看着舞台学画画,带他去看戏剧表演和电影。
在香港爱上电影背景设计
6岁时,李名觉的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离异。1947年,他跟随父亲从上海迁到香港。他的叔父李祖永在香港创立了永华电影公司【2】。当时,这家公司不仅设备较现代化,还聚集了不少中国第一流的编导和演艺人才。然而李名觉对背景设计制作非常感兴趣。
李祖法是清朝末年航运业巨商李也亭的重孙子。耶鲁留学回国后做过工程师后经营保险业务,他反对儿子学艺术。
李名觉在香港高中没毕业,就于1949年10月移居美国洛杉矶。随即进入美国加州洛杉矶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全校1466名学生中,李名觉是仅有的三名华人之一。【3】
百老汇初显舞台设计才华
1954年刚大学毕业的李名觉来到纽约,寻找他舞台艺术之梦。在异国他乡举步艰难中,他突然想起世纪灯光公司的经理埃迪·柯克来大学作舞台灯光的讲座时,曾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有谁到纽约,可以来找我。”于是他试着给柯克打了个电话,柯克不仅接见了他还推荐他进入设计大师乔·梅尔齐纳(Jo Mielziner 1901-1976)的工作室学习。乔·梅尔齐纳是当时“百老汇黄金时代最成功的布景设计师”。而后,李名觉的第一个舞台设计作品百老汇的《乌云遮月》(The Moon Besieged),在1962年诞生了。【3】
纽约莎翁艺术节
受著名戏剧家约瑟夫帕普(Joseph Pap 1921-1991)邀请,李名觉担任莎士比亚戏剧节首席舞台设计,为戏剧节设在曼哈顿下城的公众剧院,以及每年仲夏在中央公园德拉克特剧场的各种演出,设计布景。这是李名觉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此后10年,他一共设计了20多个作品,包括莎翁戏剧及希腊悲剧,赢得了巨大的声誉。【4】
《纽约时报》在2020年10月文章中这样介绍他:
“李名觉在1960和1970年代,从根本上几乎单枪匹马地改变了美国的舞台设计方法。他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设计师,为数百种戏剧、舞蹈作品和歌剧设计了场景,并且其创作思想继续影响着这一领域。”
以下是李名觉的几副舞台设计。1964年公共剧团的《厄勒克特拉》布景。李名觉说,这是他第一个“完全非写实的抽象设计”。
亚洲文化背景是李名觉舞台艺术的一个特点。李名觉2011年在中国时说:“中国是我的根,中国文化到底滋养了我。我过去是中国人,现在是中国人,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
1974年李名觉为高德诺夫歌剧“加冕”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设计的舞台布景。
耶鲁执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
李名觉在美国舞台艺术界影响力的重要性在于,自1967年起,他在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现为Tisch School of the Arts)任教,1969年执教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School of Dramas)并从1979年起担任共同系主任。正是在这一时期,培养了一大批舞美设计师。他指导了400多舞美学生,这超过了其他舞台设计老师。
在1985年出版的《美国舞台设计》书中,评价了当代最杰出的十位舞台设计家,其中除了李名觉之外,还有五位都师出李名觉。
获奖
1970年李名觉的舞台设计作品Billy,第一次被百老汇声誉最高的托尼奖(Tony Award)提名。
1983年,李名觉又凭借《K2》的舞台设计,即一座高达12米的蔚为壮观的立体山——终捧得了百老汇声誉最高的“托尼奖”。
1995年, 李名觉赢得欧比杰出奖。 (Obie Award for Sustained Excellence)
1998年李名觉荣登美国戏剧界名人堂。(The American Theater Hall of Fame)
2002年的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奖等。(National Medal of Arts )
2003年,李名觉获颁“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奖”。该奖项是美国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在美国仅有4位亚裔获得,其中包括李名觉和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
2003年3月6日下午,李名觉和其他几位艺术家一起在白宫出席颁奖仪式,并携家人和总统布什一家合影纪念。
幸福的跨族裔婚姻
李名觉和Betsy于1958年3月结婚。
李名觉称赞他携手60载的妻子Betsy时说:没有妻子的帮助,他无法取得这些成就。Betsy来自英国也是一位艺术家。李名觉与Betsy结婚的时候,美国一些州还在执行“禁止异族通婚法”(Anti-Miscegenation Law)。
2014年,李名觉在接受纽约侨报记者林菁采访时说:“我们俩如果那个时候去密西西比或者北卡州,就会被逮捕。”
最终,禁止不同族裔通婚的法律在美国被终结,是在2000年最后一个阿拉巴马州结束。
2013年李名觉荣获托尼终生成就奖。
忘记中文的遗憾 感叹中国文化滋养
81岁的李名觉回到上海,为《喜福会》做舞台设计时,有人抱怨:“一个中国人,中国话也不会讲,他在玩什么名堂?”李名觉听了很难过,转身回敬那人说:“你在说我,我听懂了。” 【8】
18岁来到美国的李名觉,为什么忘记了自己的母语?这里有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
原来1950年代初,青年学子李名觉在美国大学,上第一堂课《西方文明史》时,连一个词都听不懂。李名觉只得逼迫自己苦学英语,用英语思维。后来娶了来自英国的妻子,社交圈子都是讲英文。当时的美国社会能讲普通话的人非常少。就这样年复一年李名觉的汉语萎缩掉了。当他老年回故乡,李名觉难以用中文沟通,只能偶尔说几句上海话。他解释说:“生活逼迫我赶紧融入美国社会。我无法嘴里说着英语,而脑子却用中文思考。久而久之,中文就完全忘记了。真的很抱歉。”【9】
2011年06月21日中国新闻转载的上海《文汇报》这样写道: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时,李名觉不得不感叹:“中国是我的根,中国文化到底滋养了我。我过去是中国人,现在是中国人,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10】
李名觉在上海举办作品回顾展
2011年5月下旬,81岁高龄的李名觉大师不顾13小时的飞行的疲劳,兴奋地来到外滩。
李名觉回上海是来举办作品回顾展【11】。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说:这将是一件载入中国戏剧史的大事。这并不仅仅因为李名觉曾获得过美国“托尼奖”、“美国总统杰出贡献奖”、“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奖”等重量级奖项,更是因为李名觉的创作,深刻影响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以及整个世界,并从上世纪80年代后影响了中国的舞台设计艺术家们的理念、风格和创作方法。
以下是国内媒体采访节选:
新侨报:第一次回宁波,宁波是您期待中的样子吗?
李名觉:不。宁波的发展很快,像上海一样,我1997年还到过上海,但现在已经认不出了。我本来希望坐火车,从上海、杭州到宁波,一路上可以看看家乡的风景。后来直接坐车从杭州湾大桥过来,这座大桥是建筑上的创举。中国现在的建筑,给人未来的感觉,我从住的房间里(注:李先生住在南苑环球)看下去,以为到了加州长滩。当然,我也看到了宁波的一些老建筑……我认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做到现代而不失个性。
新侨报:中国有个成语叫叶落归根。您长期生活在海外,这次回宁波举办承载自己一生心血的艺术展览,是否也与人们所说的根有关系呢?
李名觉:在来之前,并没有这么想,在上海的亲戚、身边的朋友告诉我,你是时候回去办展览了。回来之后,我越来越有归根的感觉。这次能来办展览,真的非常非常高兴。
新侨报:对这次回家乡展出,有什么期待?
李名觉:我由衷地希望,语言的障碍将不会妨碍观众们欣赏我过去50年的作品。我当然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的作品,如果不喜欢,请告诉我为什么不喜欢。
新侨报:你的父母都是名人,他们对你走上艺术道路有什么影响吗?
李名觉:父亲最初反对我从事艺术工作,当然,后来我们达成了谅解并互相尊重。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带我去看京戏、看话剧、听音乐会,我受到耳濡目染。
新侨报:您的祖辈父辈都从商,而您选择了艺术。以您的经历,能否对想学艺术的年轻人说点什么?
李名觉(沉思了一会儿):你必须考虑清楚,艺术工作是不是你想做的,而且是非常想做的。你知道,很多美国的父母也不愿意孩子从事艺术工作,因为不容易赚钱,生活艰苦。当然,艺术工作有很多闪光、美好的地方,如果因为这些闪光点而选择艺术,你很可能会失望。艺术是唯一不止赚钱,还关系到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工作,如果你选择从事艺术工作,那么你还要有这方面的能力,有强烈的艺术感受。你需要明确,艺术是我这一生的任务,是谨慎、严肃的决定。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宁波日报》刊登了对李名觉的采访:
新侨报:您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设计有什么建议?
李名觉: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中国戏曲了,说的不一定对。我和中国舞台设计师有过交流,看过访问学者带来的图录,中国新的戏曲舞台设计,出现写实化、图片化,是错的。把西方戏剧舞台的设计搬到中国戏曲舞台上,不是好办法。中西方戏剧是不同的体系,很多西方戏剧家都认为,中国戏剧是很伟大的,可以通过表演来告诉你在哪里,而不像西方戏剧那样通过画面表现。中国戏曲的发展,应该回到它的根本上,把注意力放到表演、服装、化妆上,把乐队拉回到舞台上。
新侨报:能谈谈在艺术教育方面,您感觉有什么样的差别吗?
李名觉:我不了解中国的艺术教育。从我的教学来说,我培养的不是很多很多的李名觉。我尽量让学生从技巧中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自己展开对戏剧的理解。我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和我对话。他们自己选项目,或者我把项目交给学生做,完成后我们再来一起讨论。我也有一些来自亚洲的学生,包括中国学生,他们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灵感、智慧,但他们在课堂上不是很愿意表达自己。
新侨报:您设计的舞台作品以西方文化背景的为主,也设计了一些有中国背景的戏剧,像《小代表团》这部剧的设计,呈现的是您离开后的中国的样子,您是怎么把握的?
李名觉:我在中国呆了十几年,这也是很长的时间,我总能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元素。1949年以后,我也多次回来。当然,遇到表现中国的戏剧,我在设计之前,还要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研究。
新侨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艺术也面临是侧重民族性还是世界性的问题,您怎么看?
李名觉:我认为,在艺术领域,民族主义、民族特色是好东西。好的艺术,能反映出你从哪里来,源头在哪里。就像宁波的烤麸,做得和上海的就不一样。艺术应该来自个人的有感而发,出自个性,你要表现你自己。
传奇舞美艺术家90岁谢幕
2020年10月23日,李名觉在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90岁。同月26日的纽约时报悼念文章的标题是:“90岁的传奇舞台艺术家与世长辞”
副标题:“他在戏剧、舞蹈和歌剧方面的作品有助力于重新定义美国的舞台设计。”
2014年哥伦比亚大学戏剧教授出版了“李名觉,设计人生”一书。这本书对李名觉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是对这位舞台艺术大师文化遗产的完整记录。
(此文经Jenny修改)
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g_Cho_Lee
2. 1947年8月开始制片,创业作品为《国魂》。至1949年8月,共摄制11部制作认真的国语片。其中包括在巴拿马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火葬》,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入选并获好评的《清宫秘史》以及《海誓》、《怒潮》、《山河泪》、《生与死》、《春风秋雨》等。1959年,李祖永在香港去世。仝人们评估他的一生:为争国产片光荣,一意孤行,不惜倾家荡产。
3.Ibid
4. https://www.mocanyc.org/collections/stories/%E6%9D%8E%E6%98%8E%E8%A7%89/?lang=zh-hans
5.https://www.americantheatre.org/2014/09/19/designs-of-ming-cho-lee-honored-in-ming-cho-lee-a-life-in-design/
6.https://new.qq.com/rain/a/20210530A06A9600
7. https://m.gujianchina.cn/news/show-11473.html
8. http://aswetalk.net/bbs/home.php?mod=space&uid=936&do=blog&id=78601
9.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1/06-21/3126305.shtml
10.Ibid
11. Ibid
12.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1/06-21/3126305.shtml
English Title and Summary
Great Master of Stage Setting, Shanghai Born Ming Cho Lee
Ming Cho Lee (1930-2020) was a renowned American scenic designer. He taught at Yale University for 40 years and also worked as a freelance designer for theater, opera, and dance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enic designer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was known for his ability to create evocative, visually striking designs that complemented the themes and moods of the productions he work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