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史记 | 何处话凄凉——留美幼童李恩富往事

作者:庄园

编辑:黄倩

引言

在美国的50多年里,李恩富参与创建了最早的华人学校,向广大的美国民众介绍中国及中国文化,四处游说反对《排华法案》…… 他跌宕的一生,演绎的是一个勇敢聪慧、热爱西方文明、追求西方理想主义的华人,饱受种族主义伤害的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图1:1887年的李恩富 (1861-1938)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清朝的留美幼童、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的李恩富(Yan Phou Lee),65岁时决定海归。离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是哪国公民。

“很难说” ,他答道, “为了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我早早提交了申请文件,但由于《排华法案》及其修正案,我一直没有得到最后的答复。”

“那你应该还是中国公民吧?”

“可以这样说,或者也可以说,我是一个没有国籍的公民。” 【1】

李恩富188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一位作家、演说家、编辑和记者。他先后有过两位白人妻子和4名儿女。凭借《我在中国的童年》一书,李恩富成为史上首位在美国用英文出版著作的亚裔作家。

两度去国又别亲

李恩富1861年出生在广东香山(现名中山),祖父是一所院校的副校长,父亲经营婚庆轿子的租赁生意。12岁那年父亲去世。当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中国留美幼童” 时,他 “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有机会出去看世界正是我所向往的”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是说。

1873年,12岁的李恩富 (维基百科留美幼童名录上是13岁) ,和另外29个孩子,作为第二批中国留美幼童,从上海登船,经横滨至旧金山,然后乘火车前往马萨诸塞州的春田市(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李恩富曾幽默地描写那段横穿美国的火车之旅, “一路向东的旅程中,没发生什么事来破坏初乘火车的乐趣——除了抢劫、发动机损毁和火车司机被谋杀。” 他接着讲述了令人胆颤心惊的经历,诸如装扮成印第安人的劫匪、骇人的枪声、金砖和行李的被盗、劫匪载着赃物骑马逃逸,等等。他写道,“美国文明的这一幕,不可磨灭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当时的一份报纸曾报道说,那年7月,一个叫杰西·詹姆斯(Jesse James)的家伙在爱荷华州亚代尔(Adair, Iowa)附近抢劫了一列火车,“乘客中有30名前往马萨诸塞州春田市的中国学生。”这份媒体报道证实了李恩富所述不虚。【2】

图2:第二批中国留美幼童

图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6%81%A9%E5%AF%8C/2226146#:~:text=%E6%9D%8E%E6%81%A9%E5%AF%8C%EF%BC%88Lee%20Yen%20Fu%EF%BC%8C1861,%E7%9A%84%E5%8D%8E%E8%A3%94%E7%AC%AC%E4%B8%80%E4%BA%BA%E3%80%82

李恩富寄宿在春田市一位叫亨利·维尔(Henry Vaille)的医生家里,同时就读春田公立学校。当他抵达春田火车站时,前来接站的医生的妻子莎拉(Sarah)搂着他热情亲吻,那是他婴儿期以后记得的第一个吻。也许李恩富没有被生母亲吻的记忆,但这并不说明生母不爱他。只是,当他从压抑、隐忍、含蓄抑或冷漠的环境里走出来,融入美国社会的第一个瞬间,莎拉这自自然然的拥吻,着实给了少年的他一个不小的震撼。李恩富的聪慧懂事,赢得了莎拉的喜爱。莎拉的儿子发表在1884年8月28日《布法罗每周快报》(Buffalo Weekly Express)上的文章说, “妈妈像喜欢我一样喜欢Yan Phou Lee” 。

李恩富与莎拉一家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后来他用他们的姓 “维尔(Vaille)”,做了儿子克拉伦斯(Clarence)的中间名(middle name)。

李恩富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好奇,1876 年著名福音派传道牧师德怀特·穆迪(Dwight L. Moody) 在春田市举行的一系列传播福音、唤起宗教觉醒的复兴活动,对李恩富产生深刻影响,他后来写道, “我与穆迪先生进行了单独面谈,这次谈话坚定了我成为基督徒的决心。” 不过,因为害怕被送回中国,他把这决心藏在心底。【3】

图3:传道牧师德怀特·穆迪 (Dwight L. Moody) 。他的名言: “信仰使一切成为可能… 爱使一切变得容易。” (Faith makes all things possible… Love makes all things easy)

图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Dwight_L._Moody

5年后,李恩富以优等生成绩从春田市公立学校毕业,转往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New Haven,Connecticut),寄宿于另一个家庭,同时就读私立中学霍普金斯学校(Hopkins School)。在霍普金斯学校期间,李恩富担任学生刊物编辑,1880年,他以年级总分第一名、英文写作第一名、希腊文第三名的成绩毕业,同年秋天,入读耶鲁大学。

仅仅一年后的1881年夏天,因惧怕这些幼童思想上西化,清政府断然终止“中国留美幼童”项目,李恩富被迫离开耶鲁。在哈特福德(Hartford)火车站,他与寄宿家庭成员及朋友们挥泪告别,然后与其他留美幼童一起向西穿越美国,再乘船返回中国。

“中国留美幼童” 项目的确立,是基于清政府重臣发起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 “西学东渐” 的洋务运动,它始于1872年,连续4年每年选派30名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男孩,公派赴美留学。1881年项目终止时,这120名幼童至少已经在美生活了6年。 “中国留美幼童” 项目创始人容闳 (Yung Wing) ,在他1909年出版的自传中写道, “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这些孩子们的身心,从沉重的束缚和压抑下解脱出来,他们沉浸在自由中,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 【4】

图4:耶鲁大学图书馆(Sterling Library)内的容闳塑像。容闳 (Yung Wing) , “中国留美幼童” 项目创始人,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是中国近代首位留美学生,耶鲁大学首位华人学生。

图源:https://images.app.goo.gl/vF3eF487A6oZ5ZJv8

回国后,他们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遇。他们西化的思想、美式的做派、蹩脚的中文,加之有些学生的基督的信仰和无辫的脑袋,凡此种种,令清政府极为不满。18、19世纪的俄罗斯贵族,一度曾以模仿欧洲为荣,认为接近欧洲就是接近文明,而我大清,自己才是天地之央,其余都是蛮夷。清政府认为这些海归不得重用,只能搞搞技术。李恩富被派往天津水师学堂工作。日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回去后受到的待遇,更像是罪犯,我们被严密看守,以防逃跑。”6个月后,李恩富利用休假机会真的逃往香港,并在那里供职于一家英语律师事务所。

在接下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努力筹措资金准备返美,在此期间,他通过广州的一个长老会教堂正式成为基督徒。1883年圣诞节那天,他剪掉辫子,穿上洋服,然后登上前往纽约的汽船,次年2月,再度抵美。

异域遭逢爱与痛

重返美国后,没有家人和清政府的财力支持的李恩富,为能回到耶鲁大学继续读书而尝试了各种工作。他感觉到,对于中国的习俗、礼仪和古老的帝国制度等等,美国人总是有许多错误观念,因为他们没有了解真相的渠道,他们只能从报纸上一些浮光掠影的游记中略知一二。所以,凭借自己的演讲和写作才能,他开始了漫长的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的演说家生涯。那时的演讲,很像今天的TED Talk, 是传播信息、教育民众的便捷有效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李恩富努力打破美国人对中国及华人的刻板印象,他演讲时有时穿中式服装,戴长辫子假发,随着演讲内容把假发时而摘下时而戴上。他试图传递一种认知,那就是,我是有双重文化背景的人,当我穿中式服装时,你们看到的我是来自另一个族裔,但抛开一些表征的不同,我也是你们中的一员。【5】

图5:李恩富演讲的广告

图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ft68sVae8

图6:当时的演讲场景,但不是李恩富本人的演讲现场。

图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ft68sVae8

除到各地演讲外,李恩富还签约为一本名为《清醒》(Wide Awake)的青少年杂志撰稿。从1884年12月到1885年11月,该杂志连续发表了他12篇文章,内容分别为,幼年、住房和家庭、中国烹饪、游戏和消遣、我熟识的女孩儿、学校和学校生活、宗教、中国节日、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我怎么去的上海、我如何为来美国做准备、初到美国。1887年,这些文章被集结成书出版,书名为《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李恩富被认为是一位开拓性的亚裔美国作家,他的这部作品,内容涵盖了他来美前在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异国情调,因其读者的广泛性,在文化交流层面更有着积极的意义。

图7:《我在中国的童年》封面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李恩富在1884年8月28日的《布法罗每周快报》(Buffalo Weekly Express)上撰文写道,“我还没有完全勾勒出我的未来。然而,我要完成我的学业。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黑人领袖)为他自己的族群做出伟大贡献,我也要为华人尽我的全力。”

这年秋天,靠演讲和写作收入,李恩富回到耶鲁大学读二年级。在耶鲁这3年,李恩富一边读书一边继续写作,他被视为 “既懂中国文化又在美接受文明教育的、拥有东方西方双重背景的中国学者” 。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比如,他在《耶鲁文学杂志》(Yale Literary Magazine)上不仅发表过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中国人” 戈登和太平天国之乱》(”Chinese”Gordon and the Taiping Rebellion),也发表过关于中国茶道的文章——《茶之恋》(The Romance of Tea),还发表过诗歌——《亚洲之光》(The Light of Asia)。他也撰文介绍过古老的东方哲学,关于孔子和《春秋》,他这样写道,

“一个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西方人很难欣赏 ‘春秋笔法’ ,也很难理解2500年以来中国人对 ‘春秋笔法’的钦佩。 它明显的模糊表达或对真理的故意歪曲,其实是作者的有意所为,作者不直接揭露统治者的邪恶,但中国读者从遣词造句中可以感受到微妙的含义和讽刺的意味,可是,这种笔法很难不遗失于翻译中,所以西方学者往往呼应理雅各博士(James Legge,1815-1897)对孔子的误判。孔子撰写《春秋》时所遵循的这些原则,在后人所著的《<春秋>评注》中被阐释出来,可见中国读者完全能理解和接受它。” 【6】

1887年耶鲁大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进入优等生协会(Pundits and Phi Beta Kappa),同时荣获演讲和英文写作等奖项,并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1882年签署生效的“排华法案”,是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案, 它不仅将华人拒于美国门外,也让已在美的华人无法入籍,只能成为永远的外国人。“排华法案”生效5年后的1887年, “中国问题” 仍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争论议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李恩富在毕业前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作家和演说家的地位,他一直致力于温和、友善地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及习俗,但他的毕业典礼演讲却风格迥异,他痛斥美国的种族主义和对华人的偏见,他为华人移民全力辩护。他说: “美国人对华工的排斥,起源于早期的加利福尼亚时代。这股周期性席卷的仇恨的洪流,逐渐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终于打破了正义、人性和共和国宪法的障碍。即使美国人倾向于忘记,华人不会忘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土地上,华人受迫害、被侵权的悲惨记录。可悲的是,这样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社会,只有微弱的声音来反对错误、表达愤怒……”

《哈特福德新闻》(Hartford Courant)  报道说: “来自中国香山的Yan Phou Lee的演讲非常精彩,多次被响亮而持久的掌声打断,这在毕业典礼演讲中并不多见。他非常自由地表达思想,让听众了解到 “中国问题” 中国方面的叙述,让耶鲁精英及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员,不得不细心倾听。” 当时的一位听众,1856年耶鲁毕业的纽约政治家、后来的参议员昌西·迪普(Chauncey Depew),在当晚校友晚宴上开玩笑说:“今天早上在中心教堂,我听了包括 Yan Phou Lee在内的十几个人的演讲,我得出的结论是,华人必须离开,我们无法与他们竞争。”

针对后来甚嚣尘上的“华人必须离开” (The Chinese Must Go)的论调,李恩富在1889年4月刊的《北美评论》(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上发表了著名文章《华人必须留下》 (The Chinese Must Stay),他写道,“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放弃其崇高的理想。 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者坚持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并使这片美丽国土成为全人类的避难所。美利坚共和国显然应该是自由国度的表率和引领者…… 这个共和国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它的崇高理想、扭转了它的传统政策,这可以从‘排华法案’中看出……”

26岁的李恩富,毕业典礼一周后,与康州纽黑文市的一位富家女喜结连理,迎来了人生的巅峰——耶鲁大学刚刚毕业、秋季将入读研究生院新闻专业;新书出版;拥有至爱亲朋。

图8:李恩富的妻子伊丽莎白·莫德·杰罗姆(Elizabeth Maude Jerome,1862-1939), 他们1887年结婚,1890年离异。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李恩富是如何与24岁的伊丽莎白·莫德·杰罗姆(Elizabeth Maude Jerome)相识相恋的,记录并不多,但从中学到大学,李恩富已在纽黑文生活了多年,他们可能在教堂或其他社交场合有过交集。伊丽莎白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座城市的创立之初,该家族在当地拥有土地等资产,她是父母唯一幸存的孩子。当时的八卦报纸预估她将继承的遗产数值在65,000到100,000美元之间——约合今天的200到300万美元之间。

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当时是耶鲁校董的著名牧师约瑟夫·特威切尔(Joseph Twichell)主持了仪式,嘉宾包括一群耶鲁大学教授和容闳。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报道这桩婚事,报道中有赞美、有好奇,也有低级的挑逗,漫不经心地透露着对华人的嘲讽。这对新人去罗德岛州的专属避暑胜地瞭望丘(Watch Hill, Rhode Island)度蜜月,但报纸报道说,他们缩短了行程,因为“每当出外散步时,他们都会被数百双好奇的眼睛盯着。”

图9:著名牧师、作家约瑟夫·特威切尔(Joseph Hopkins Twichell),1859年耶鲁大学毕业,是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挚友,马克·吐温作品《浪迹海外》(in A Tramp Abroad)中人物哈里斯(Harris)的原型。

图源: https://connecticuthistory.org/joseph-hopkins-twichell-asylum-hills-religious-leader-and-mark-twains-closest-friend/

到1889年底,他们有了一女一男两个孩子,姐姐珍妮(Jennie)和弟弟吉尔伯特(Gilbert)。一年前,李恩富中断研究生学业,接受了一位耶鲁同学在旧金山的家族银行的职位。伊丽莎白曾随夫短暂移居旧金山,但很快就又回到了纽黑文。

1890年,李恩富因病回到纽黑文的家中,同年5月,伊丽莎白以不忠为由起诉离婚。李恩富在信中向牧师约瑟夫·特威切尔(Joseph Twichell)表示不想在法庭上展示家丑,所以他没有对诉讼提出任何异议。他对《纽约晚报》说,诸多麻烦的根源,来自憎恨他的岳母,岳母视他为 “毒瘤” 。他们短暂的婚姻,在媒体轰轰烈烈的关注下缔结,也在媒体轰轰烈烈的关注下瓦解。离婚后,李恩富和他纽黑文的家几乎完全断绝了联系。伊丽莎白恢复使用了婚前的姓氏,两个孩子随后也改随母姓。伊丽莎白及家人竭尽全力将父亲的痕迹从两个孩子的生活中抹去,但他们的外貌无法改变,因为外貌,他们被同龄人冷落。 “我们经常自己玩儿” ,珍妮后来接受采访时说, “但无论如何,我们对种族、文化事宜比其他人更敏感、更关心。”

图10:姐姐珍妮·吉尔伯特·杰罗姆(Jennie Gilbert Jerome,1888-1979)

图源: 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图11:弟弟吉尔伯特·尼尔森·杰罗姆(Gilbert Nelson Jerome,1889-1918)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弟弟1910 年耶鲁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愿加入美国空军成为一名中尉,年纪轻轻就在法国上空的空战中丧生。母亲和姐姐亲赴法国,将他的灵柩接回纽黑文安葬。

那时耶鲁大学还不招女生。姐姐曼荷莲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毕业后,在纽黑文公立图书馆任艺术馆员长达35年。除上大学那4年外,她一直陪伴着母亲,和母亲一起住在纽黑文的家中。1939年母亲去世后,她独自生活在那里,直到1979年91岁时去世。母亲没有再嫁,她也终身未婚。

漂泊平生叹无踪

这起离婚案,让李恩富进一步感受到了怀疑、歧视与排斥,也让他失去了过去17年来在纽黑文、在新英格兰积累起来的根基与人脉。他不得不离开是非之地,在接下来的10余年间,他东闯西荡,做过五花八门的工作,无疑,那些怀疑、歧视与排斥一直跟随着他。

他在纽约主办过一份主日学期刊;在纽约法庭担任过口译员;在特拉华州(Delaware)经营过一个蔬菜农场;有过一家乡村商店;在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做过算命先生(如果一家报纸的报道可信的话);为《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写过关于黑帮从事番摊赌博的报道;在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 North Carolina)的一所华人学校担任过助理;在南方讲过学;在范德比尔特医学院(Vanderbilt University,Tennessee)短暂上过学;分别在1897年田纳西百年博览会和1899年费城国家出口博览会上主持过中国展。

图12:1890年中国广东的番摊游戏馆。番摊是一種賭博游戏,曾在中国南部兩广一带和美国唐人街流行。

图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5%AA%E6%94%A4

李恩富在田纳西州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苏菲·弗洛伦斯·博尔斯(Sophie Florence Bolles),他们1897年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儿子,克拉伦斯·维尔·李(Clarence Vaille Lee)和路易斯·爱默生·李(Louis Emerson Lee)。1904年,他们全家到新泽西州北部定居。

图13:李恩富的第二任妻子苏菲·弗洛伦斯·博尔斯(Sophie Florence Bolles,1876-1960), 他们1897年结婚,1933年离异。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李恩富曾在新泽西州的两家小镇报纸担任编辑,并在唐人街经营家禽生意多年。1920年代,他是《美国银行家》杂志(American Banker Magazine)的执行编辑。谈到这份工作,李恩富在耶鲁毕业50年的同学聚会交流文件上写道,“尽我最大努力使它成为一本好的金融杂志”,当他1927年回国前辞职时,出版社为表彰他的工作,奖给他一块名表。

李恩富的第二个婚姻持续了30多年。“但这也不能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婚姻”,他的孙女潘妮·李·温菲尔德(Penny Lee Winfield)说,“奶奶可能不是很贤惠的女人,而爷爷来这里时年纪太小,虽然他与他的美国寄宿家庭关系密切,但我认为他一直没有获得建立亲密关系的人际交往能力。”他的曾孙本杰明·李(Benjamin Lee)觉得,曾祖可能一直都没有找到家的感觉。

李恩富曾用自嘲的语气暗示过他对现状的不满,也许正是这种不满,最终导致了他在65岁那年离开家人,只身海归,虽然在1894年的采访中他说过,“至于未来的计划,我已经学会了不做任何计划。我的座右铭是:‘不期望,就不失望。’”

图14:1920年代的李恩富

图源: 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回国后,他先在广东教授英语,后来于1931至1937年间在广州编辑《广州公报》的英文版。1938年,日军开始轰炸广东。1938年3月29日,李恩富最后一次与耶鲁同学交流时写道:“我们这里发生了战争,惨无人道、野蛮残酷的战争。日本轰炸机每天都会袭击这座城市——有时一天袭击3、4次,人们为活命殚精竭虑,无暇顾及其他。” 李恩富美国的子女1938年收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此后便杳无音讯。家人推测他在轰炸中丧生,但他横尸何处,一直是个迷。

李恩富,耶鲁优秀毕业生,他的生命,由充满希望的开始,经过一个尴尬、沮丧的过程,最后消失于无影无形。作为一名没有国籍的公民,究竟何处是他魂灵的安息之地?也许他安息在中美之间、一个华裔美国人既无法完全融入又不能彻底逃离的独特之域。

附录:李恩富与第二任妻子的后代

李恩富与第二任妻子苏菲所生的两个儿子在新泽西州长大。大儿子克拉伦斯·维尔·李(Clarence Vaille Lee)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 [位于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 (Annapolis, Maryland)]。1920至1930年代,他在太平洋和巴拿马运河区服役,后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回到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在那里教授天文导航直至退休。他于1983年去世。

小儿子路易斯·爱默生·李(Louis Emerson Lee)192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在纽约长岛从事建筑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军服役后,他及家人搬到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New Canaan, Connecticut)定居,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于1989年去世。

图15:大儿子克拉伦斯·维尔·李(Clarence Vaille Lee,1898-1983)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图16:小儿子路易斯·爱默生·李(Louis Emerson Lee,1903-1989)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克拉伦斯和路易斯的生活并没有躲过种族歧视。在克拉伦斯的大学毕业年鉴(yearbook)中,他的昵称是一个种族污辱词。1938年在加州圣地亚哥海军服役时,他不得不与白人未婚妻弗吉尼亚(Virginia)去亚利桑那州注册结婚,因为当时在加州异族通婚非法;路易斯夫妇曾试图加入新迦南乡村俱乐部(New Canaan Country Club),但因亚裔身份被拒。

克拉伦斯和妻子育有一子,名为罗素·维尔·李(Russell Vaille Lee),2020年去世。

路易斯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他俩在成长过程中对他们的华裔血统毫不知情。儿子理查德·维尔·李(Richard Vaille Lee)耶鲁大学1960年本科毕业,1964年医学院毕业,是布法罗大学医学院教授、内科专家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School of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1980年代他随一个医学代表团访问中国,同行的有他的妻子苏珊(Susan)和他们的儿子马修·维尔·李 (Matthew Vaille Lee)和本杰明·李 (Benjamin Lee)。这次旅行激发了理查德对祖父和“中国留美幼童” 项目的兴趣,在他的努力下,2003年李恩富《我在中国的童年》一书再版发行。他还建立了一个交流项目,让他的医学院学生去北京短期实习。理查德于2013年去世。

路易斯的女儿潘妮·李·温菲尔德(Penny Lee Winfield)有三个孩子和两个孙子。

图17:孙子理查德·维尔·李 (Richard Vaille Lee,1937-2013)

图源:http://www.buffalo.edu/news/releases/2013/05/017.html

图18:孙女潘妮·李·温菲尔德(Penny Lee Winfield,1944-)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理查德的大儿子马修·维尔·李(Matthew Vaille Lee)1989年毕业于乔治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 (Georgetown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曾先后任法新社 (Agence France-Presse) 驻柬埔寨金边分社通讯记者、驻肯尼亚东非分社副社长,目前是美联社驻国务院记者和外交作家(State Department correspondent and diplomatic writer at Associated Press)。自1999年以来他随每一位国务卿出访,从120多个国家报道美国不断变化的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

图19:曾孙马修·维尔·李 (Matthew Vaille Lee,1965-)

图源:https://www.c-span.org/video/?463541-101/washington-journal-matthew-lee-discusses-white-house-plans-cut-foreign-aid

图20:曾孙本杰明·李 (Benjamin Lee,1968-)

图源: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理查德的小儿子本杰明·李 (Benjamin Lee)1992年耶鲁大学本科毕业、1999年东亚研究专业硕士毕业,成为家族的第4代耶鲁毕业生。他1980年代随父访问中国后开始学习中文,本科毕业后通过耶鲁的中国项目前往中国教授英语,后又回到耶鲁攻读硕士。他在美国的私立学校任教多年,6年前被聘为上海美国学校浦东校区的高中部校长。

注释:

【1】https://yalealumnimagazine.com/articles/5324-yan-phou-lee

【2】ibid

【3】ibid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ft68sVae8

【5】ibid

【6】ibid,https://youtu.be/Gdft68sVae8?t=2584

主要参考资料:

Title in English:

Where Could I Mourn —— The Life Story of Yan Phou Lee

English Summary:

Yan Phou Le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age of 12 via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program. He graduated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887 and is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 author to publish a book in English.

Over more than 50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Lee participated in a groundbreaking program that educated Chinese boys in American schools, lectured widely about Chinese culture, wrote and edited f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lobbied against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and fathered four children.

His story is a tale of western idealism, virulent racism, bravery, heartbreak, and tragedy.

1 thought on “美华史记 | 何处话凄凉——留美幼童李恩富往事”

  1. d德州大学曾晴讲师评论:“这可以用布朗纷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的exosystem 中的政府法规对个人的影响来解读李恩富的遭遇。还有chronosystem时间。在种族主义横行的时代,弱势群体的成员受压制,是当时的自然现象”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