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史记|苏州园林被请进纽约大都会艺术馆

黄倩

引言 :

双胞胎姐妹般的两座苏州园林,一座安居家乡苏州网师园,另一座却飘洋过海成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的一部分。这背后有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图1。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内的明轩 图源:公有领域

阿斯特夫人童年的北京印象

纽约的阿斯特夫人(Brooke Astor,1902 –2007)是美国著名的慈善家和作家。从7岁开始跟着当美国海军上将的父亲在北京一个庭院里生活了4年。夏天的时候家人经常在寺庙里休闲,那里只有她一个小孩,她久久地看着和尚烧香诵经。时光荏苒,然而中国庭院的那份宁静一直留在阿斯特夫人的记忆里。【1】

图2。阿斯特夫人  图源:公有领域

阿斯特夫人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美国成功的房地产商文森特­阿斯特(Vincent Astor,1891-1959). 文森特的父亲就是泰坦尼克号故事里,那个送怀孕的年轻妻子登上救生船的中年富豪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 1864-1912)。

1970年代初,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决定扩展亚洲部展区。艺术馆托管人兼东亚部客座委员会主席的阿斯特夫人提议:东亚展区需要一个庭院。【2】她认为:在幽暗的艺术展廊中嵌入一个露天庭院,会营造出一种中国古典文化氛围和环境,也为参观者提供一个静思或休息的地方。

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首席顾问方闻(Wen Fong, 1930-2018)是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和考古系教授。

经贝聿铭介绍,方闻找到耶鲁大学教授,杰出的舞台布景艺术家李名觉(Ming Cho Lee, 1903-2020)提供一个园林初步方案。然而李名觉的设计方案没被方闻教授接受。

图3。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首席顾问方闻

1976年代,阿斯特夫人出资买了一批明代家具作为东亚展区的展品。这批明代家具应该陈列在什么环境下更恰如其分?方闻教授决心找到答案。

普林斯顿大学的方闻与上海同济大学的陈从周一拍即合

上海的陈从周教授给出了完美答案。事情是这样:著名建筑家贝聿铭(1917-2019)和陈从周的相识,是源于陈教授1956年出版的《苏州园林》一书。1960年代贝聿铭在纽约捧着这本书,与这位远在上海的作者感到深深的共鸣。到了1974年4月,贝聿铭携夫人随美国建筑师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他出国39年后的第一次故乡之旅。在上海锦江宾馆,他和陈从周相见恨晚,于是两人成了好朋友。【3】于是贝聿铭向方闻推荐了陈从周【4】教授。

图4。陈从周教授

图5。 陈从周与贝聿铭在中国会面

1977年秋天美国文博界组织“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去中国各地参观。最后到了苏州网师园,方闻教授初次见到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并一起参观苏州园林。他俩一致认为网师园的殿春簃是衬托明代家具的最佳背景。【5】

方闻回到纽约后立即致函时任中国文物局长的王冶秋【6】请求帮助建园。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将此项目交给了苏州园林管理局办理。

在陈从周教授的指导下,苏州园林设计提供了一个设计方案:一座以殿春簃为蓝本的中国明式古典庭院,被称为“明轩”成型了。该方案送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和许多专家一致叫好,方案顺利通过了会审。

1978年6月方闻教授和李名觉教授访问了苏州,和苏州园林专家们就技术细节进行讨论。

同年11月,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和苏州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陶维良三人飞抵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他们带来的设计图纸,模型和太湖石的照片均表示满意。

同年12月12日,中国驻美联络处文化参赞谢启美代表中方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签订合同。合同规定:明轩将被制作两套,先在苏州做一套,待美方确认后再做第二套运往美国安装。

1979年1月,时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的菲利普蒙特贝罗(Philippe de Montebello, born in 1936)亲赴苏州网师园参观建设中的中国明轩。

第一步:取材

此时为明轩建设取材的工程已经展开。经国家特批,伐木工人从四川与昆明间的森林中砍伐楠木,原木随山谷溪流一路直下,然后被扎成木筏,再从长江漂流至苏州。【7】

图6. 1979年初伐木工人在四川森林中砍伐楠木
图7. 把原木扎成木筏从长江漂流至苏州

《知识分子》专栏作者王丹红这样写道:“明轩是木质建筑,所用梁、栋、窗、廊之木材,是来自中国的珍贵树木,如银杏、香樟和楠木等,特别是纽约明轩的50根梁柱,采伐自中国西南地区森林中的楠木树。这种树木色滋润呈棕红色,有一种浓郁香味,历经几百年不虫不蛀不朽,在清朝时仅用于皇家园林和宫殿的建造,新中国成立后,楠木树受到严格保护,只用于极少数特别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等。”

图8.制作横梁

第二步:重启陆墓御窑

纽约明轩所用的每一片砖瓦,都由苏州陆墓御窑定制。

图9.左为陆墓为明轩烧制砖上的印记,中为陆墓御窑,右为明轩烧制砖铺成的地面

陆墓地区烧制优质砖瓦历史悠久,在唐、宋时已成规模。明清时代紫禁城所砖瓦,均来自苏州府陆墓窑场,然后由京杭大运河船运进京城。

以下段落转载与王丹红女士文章(纽约 “明轩”,见证中美文化交流42年):1979年,为明轩项目,苏州政府重开陆窑,批调数万公斤砻糠,用传统工艺烧制,每块砖均有 “戊午苏州陆墓御窑新造”印记。《纽约时报》1981年6月12日的文章如此写道: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中华帝国的一丝气息带到美国纽约。

图10. 女工制作明轩砖瓦

当苏州网师园的明轩建好后,1979年5月大都会艺术馆建筑师罗森布拉特(Arthur Rosenblatt,1932-2005)带另外两名同事前往检查。随后当年6月阿斯特夫人也去网师园查看明轩园的样本后提出一点小小的改动建议。

193个箱子从苏州到纽约

苏州的园林工程师把所有制作好的明轩建筑构件精心分类,包装,编号后,摆满193个箱子,运往美国纽约。

苏州园林建筑师巧夺天工造明轩

1979年12月上旬,这193个箱子安全到达纽约。

1979年12月30日,由苏州园林管理处副处长章表荣带领的一行27名苏州园林建筑师们到达纽约。

大都会博物馆与美国劳联产联(AFL-CIO)官员谈判成功后,1980年1月10日,“明轩"举行开工仪式,参加工程的中美两国工人交换安全帽。

图11:纽约“明轩"开工仪式,中间女士是阿斯特夫人
图12:安装假山
图13:铺设陶砖
图14. 美工做墙上装饰

1980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亲临工地接见施工人员。基辛格博士也前往工地看望来自苏州的建筑师们。【9】

图15.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接见我纽约明轩施工技术人员

1980年1月2日开始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动工。经过4个半月的紧张施工,“明轩”终于落成。

5月30日,“明轩”通过工程验收。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菲利普·德·蒙特贝罗在《中国园林: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8】序言中写道:“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中美双方迅速、周到地合作完成了安装。”

验收后一个半月,6月18日,纽约明轩和苏州明轩同时向公众开放。

纽约明轩工程耗资290万美元,资金来自阿斯特基金会【10】。值得一提的是,大都会博物馆里从来不允许开设厨房,但是为这批远道而来的古建筑师破例:午餐时苏州师傅们在这里做自己的家乡饭菜。阿斯特夫人曾邀请中国师傅们们参加纽约周末的娱乐活动,还带他们到首都华盛顿特区观光。

图15. 阿斯特夫人与中国园林建筑师

1981年6月,大都会博物馆举行明轩建成开放一周年庆祝活动,阿斯特夫人盛赞来自中国的能工巧匠,她说,他们在博物馆里愉快地工作,在这里留下了一种精神。

43岁的“明轩”, 络绎不绝的游人

当纽约的明轩遇到春节,假山下静静游水的红金鱼带我回到幼时三代同堂的年味。这是2023年兔年的照片: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image-17.png
图16:2023年1月21日,明轩里举行的春节活动

2012年11月29日-12月2日,上海张军昆剧院艺术中心在明轩表演了谭盾的昆剧《牡丹亭》。

图17:2012年11月,上海昆剧艺术家在明轩表演昆剧《牡丹亭》 图源:STEPHANIE BERGER

从1980年明轩开放到2023年这43年间,美国华人人口从1980年的81万4千,猛增到目前的5百30万,约增加了6-7倍。明轩作为中美建交后第一个文化交流项目,每天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同时,也是美国当地学生及大众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为美国华人增添一份文化自豪感。

参考资料

Brooke Astor, ”Patchwork Child: Early Memories” Hardcover – November 9, 1993

Alfreda Murck , Wen Fong; A Chinese Garden Court: The Astor Court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aperback – January 1, 1985

https://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259601

       4.    https://zh.m.wikipedia.org/zh/%E9%99%88%E4%BB%8E%E5%91%A8

       5.    https://www.cscec.com/zgjz_new/ztzl_new/mhsjd81_new/bq/201812/2899553.html

       6.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7%8E%8B%E5%86%B6%E7%A7%8B

       7. Alfreda Murck , Wen Fong; “A Chinese Garden Court: The Astor Court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aperback – January 1, 1985. p.60

     8. Ibid

    9. https://www.cscec.com/zgjz_new/ztzl_new/mhsjd81_new/bq/201812/2899553.html

   10. https://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259601

English Summary and Title: They Brought Ming Garden into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New York City

Ming Garden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New York City was the fruit of a joint effort among American and Chinese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