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史记 | 李彬华 (Mabel Ping-Hua Lee) – 争取妇女选举权的先驱

水文

1912 年 5 月 4 日,纽约历史悠久的格林威治村街道上聚集了上万人群,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游行即将开始。在马背上领头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名叫李彬华 (Mabel Ping-Hua Lee)。这是众多为争取妇女参政举行的游行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尽管在当时对华人歧视的移民法下她不能申请成为美国公民,但她从小就在美国和中国争取投票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她成为在美国第一位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今天,李彬华被公认为美国华人妇女参政的先驱。

图1. 李彬华像,纽约基金会论坛报,1912 年4月13日。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让我们先简单从华人女性的角度回顾一下当时华人移民的生存环境:

自1875年开始,美国国会在排华浪潮的压力下连续通过两项歧视华人的严苛法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华人女性。1875年通过的佩奇法案的背景是假设来美的中国女性都来从事“不道德的行业”即娼妓,她们的行为违背了美国社会的道德观念,破坏了美国家庭,以此作为必须禁止华人女性入境的理由。此法案一箭双雕,既成功地限制了华人女性入境,也杜绝了在美国的男性华人组建家庭的可能。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则极大幅度地削减了合法进入美国的中国移民数量,并不准华人移民申请入籍成为美国公民。1902年,这项每十年更新一次的排华法案永久化。在此环境中的华人女性面对着性别和种族的双重歧视和压迫。

李彬华于189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她的父亲李韬(Lee Towe)是在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办的学校里工作的一位教师。在浸信会的帮助下他成为在排华法案时期能够来到美国的极少数华人之一。李彬华九岁时随母亲李来碧(Lee Lai Beck,在不同年代人口统计中也曾记录为Lennick  Lee or Libreck Lee)来到美国与父亲团聚,当时李韬在纽约唐人街的浸信会晨兴传教团任传教士。2

李彬华的母亲也是一位教师,李彬华是她们夫妇唯一的孩子。李彬华在中国的时候接受到中国传统教育启蒙,来美后父母送她到位于布鲁克林区的Erasmus Hall Academy读书。毕业的时候她是班上唯一的中国学生。在学校里她开始接触到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并很快成为其中的活跃成员。

1912 年的美国谁有选举权?

选举权是作为一国公民的根本权力。自从17世纪英国和其他欧洲移民来到美州大陆建立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开始,哪些人享有选举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776年十三个殖民地宣告独立, 1789年新生美国的第一部宪法生效,其中并未在联邦范围内定义投票资格,而是将决定投票资格的权力授予了各州。3 此后多数州将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作为投票权的先决条件,将这一权利只授予拥有足够财产并纳税的欧洲男性移民,当时满足条件的人约占总人口的6%。也有些州没有特别指定种族,某些州里少数拥有财产的男性自由黑人也可投票。4但是所有女性和没有财产的男性一样,都没有投票的资格。1792 年起,对财产的要求逐渐取消,更多的白人获得了选举权。

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关键的重建期。1868年,国会通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十四宪法修正案,确定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入籍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公民身份,为扩大选举权到所有公民奠定了基础。两年以后的1870年,第十五宪法修正案将投票权扩大到不同种族的公民群体,明确规定不得基于种族、肤色、是否曾是奴隶等剥夺和限制任何公民的投票权利。

然而此时妇女仍然被排除在具有投票权的公民之外。十九世纪中期起,女权先行者们就将选举权作为争取妇女权利的核心部分,1850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妇女权利大会,1866年成立了全美平权联合会(American Equal Rights Association),领导者们越来越明确地指出没有妇女选举权就谈不上所有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1890年成立的全美妇女选举权联合会(National American Woman Suffrage Association, NAWSA)成为领导这一运动的核心力量。1909年在纽约成立了女性选举权党(Woman’s Suffrage Party, WSP),作为纽约市各妇女平等参政权组织的政治联盟。这个组织给许多纽约女性提供了接触政治的机会,李彬华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组织非常活跃,直接促成了后来纽约州通过州法修正案,授予妇女的投票权利。

图 2. 争取妇女选举权的活动家Rosalie Jones, Jessie Stubbs ,and Ida Craft 在街道上分发女性选举权党会议的传单,1912-1913。来源: Richard Arthur Norton on Wikipedia.

1912的中国发生了什么?

1912年的中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最大转折。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自公元前221 年秦朝开始2132 年的漫长帝制,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国摆脱封建王朝的桎捁,开始走向共和。这一伟大的革命运动在海外华侨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孙中山在美国华人社区中宣传建立民主共和国理念,华人积极响应,踊跃捐款;辛亥革命第一枪打响以后,海外华人组织纷纷发声,通电支持。目睹海外华人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孙中山曾感慨地说没有华侨就没有中华民国。中国革命的成功也给美国的华人带来巨大鼓舞:中国人从此不再是帝制下的庶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随着帝制的衰亡,在封建制度下倍受压迫中国妇女兴起参政运动,争取男女平等。受过海外教育的女性首先提出赞成共和,强调在共和国家无论男女,义务权利应该平等。在接见女权运动领袖林宗素时,孙中山表示赞同女子全面參政权。1912年4月8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唐群英被举为会长。该会的宗旨是“实行男女平等,实行参政”,并制订了实行男女权利均等的十一条政纲。

这些消息传到海外,与美国风起云涌的女性争取平等公民权的运动汇集一起,在面对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李彬华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推动她投身妇女参政运动的强大动力。

共同争取妇女选举权

中国女性即将得到完全参政权利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如同一声惊雷极大地震动了美国妇女参政运动的领导者。封建王朝统治多年的中国一旦走向共和,竟然在女性选举权上走在了美国前面,使她们在震惊之余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将争取美国妇女参政权的运动向前推进一步。在一系列排华法案造成歧视合法的境遇中艰难求生的华人社区也认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反抗歧视,为华人争取平等公民权。1912年春,波特兰、辛辛那提、波士顿、纽约等地的华人女权活动人士受到邀请,在全美妇女选举权联合会的会议上讲话。她们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分享中国女性在推翻帝制、建立新国家中作出贡献的消息,向美国姐妹们讲述了英勇的女性与男子并肩作战,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的事迹,展望中国女性在新生的共和国中成为平等公民的愿景。尽管此后中国女性参政上仍有一波三折,这最初的进步的确十分鼓舞人心。与此同时,她们呼吁参加会议的白人女性秉承正义,伸出援手,听取美国华人社区的需求,帮助华人,支持推翻歧视华人的移民法。

此时全美妇女选举权联合会等组织正在筹备举行一次大游行,在纽约的领导人敏锐认识到中国妇女参政权可以作为宣传的要点之一。她们在位于第七大道与47街拐角处的一家中国餐馆里约见了李彬华以及其他华人社区领袖。参加会议的有著名女性参政运动的领导者Harriet Laidlow,女性选举权党曼哈顿分会主席Anna Howard Shaw,以及全美妇女选举权联合会主席和女权运动的主要赞助人之一Alva Belmont。来自华人社区的除了李彬华和她父母之外,还有华商女老板Grace Yip Typond,女教师Pearl Mark Loo (Mai Zhouyi  麦周怡 (音译)。十六岁的李彬华对女权运动的白人领导人指出:华人女性不仅与其他美国女性一样遭到性别歧视,同时还遭受种族歧视,绝大多数华人后代无论男女都无法得到与其他人平等的教育机会。麦周怡以亲身经历揭露了美国移民局对合法移民的苛刻对待,指出美国应该给予华人移民平等权利。纽约基金会论坛报(New-York Endowment Tribune)以“争取选举权的中国女孩”(Chinese Girl Wants Vote)为题报道了李彬华的事迹。

游行当天,李彬华一马当先,领导着整个队伍。她母亲和来自唐人街的华人姐妹们举着中华民国的五色共和旗帜和写着“中国之光”标语,代表新生的中国手挽手地走在游行队伍中。女性选举权党曼哈顿分会主席Anna Howard Shaw举着“妇女选举权联合会追赶中国”的横幅走在唐人街队伍之前。当时普遍认为现代化的美国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刚结束封建制度的中国,她的横幅针锋相对地宣布情况恰恰相反:在女性参政这个舞台上美国落后于中国,必须奋起直追。这一情况使认为美国文化优于中国的围观者们备受震撼。女权运动的活动家们正是希望利用这种震撼推动美国妇女平权运动,使女性早日得到与男性同等的完整公民权利。

参加游行的华人也借此机会宣告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帝国,实现共和的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希望由此改变公众对于中国的刻板看法,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改变三十年来对于华人的歧视政策。

图3. 1912年的中华民国国旗

1912年秋,李彬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旗下的女校伯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读书期间她仍然继续关注中美两国的女权状况,在校内外写文章、发表演说,参与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活动。同时她也特别关注在美留学生的状况。1908年美国用庚子赔款的退款设立了总值1700万美元的奖学金,1909年第一批庚子赔款奖学金的获得者来到美国学习。李彬华本人也是后来的获奖者之一。留学生们组织了中国学生联合会,并定期出版会刊。1914年李彬华在会刊上发表了题为“妇女选举权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Woman’s Suffrage)的文章。根据自己参加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的经历,她认为:在建造一个新国家体系的时候,妇女权利就应该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她指出“女权主义运动”并不是在倡导“妇女的特权”,而是“要求妇女成为有价值的公民,并为我们国家的稳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两年后,她在妇女政治联盟(Women’s Political Union)的讨论会上作了题为“淹没的一半”(The Submerged Half)的讲演。她鼓励中国各年龄段的女性接受教育和参与公民活动, 她说“除非一个国家的妇女与男子并驾齐驱,至少紧紧地跟随着他们,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文明上取得真正和持久的进步。”她身体力行,在中国学生联合会中十分活跃,并于1916年参加竞选学生会主席,但是输给了有强硬后台的对手S.V.Soong – 宋子文。8

从伯纳德学院毕业后,李彬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学院(Teacher’s College)学习,并获得了教育管理的硕士学位。接着她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经济学史,此期间认识了同在哥伦比亚学习的胡适,并保持了多年的友谊。多年以后,已经成为名学者的胡适在著名的欧柏林学院哈斯克尔讲座(Oberlin College,Haskell Lecture) 上特地将自己的演讲献给李彬华。9

1917年,纽约州承认了女性的选举权。1920年通过的宪法第十九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但是第十九修正案未能完全赋予非裔、亚裔、西班牙裔等少数民族以及原住民妇女同样的权利。修正案通过后不久,全美妇女选举权联合会开始着手制定《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她们认为这是迈向争取性别完全平等的下一步。

一年以后的1921年,李彬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并且出版了她的博士论文: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griculture。10尽管取得了这样杰出的成就,李彬华仍然无法成为美国公民,仍然不能参加选举。1924年,议会通过的移民法案 Johnson-Reed Act,进一步限制来自亚洲的移民,并对来自东半球的移民人数设定了配额。华人试图通过与女权活动家合作改进移民境遇争取公民权利的努力又一次碰壁。这一壁垒直到1943年才被打破,华人才得到公民权。

取得博士学位以后的李彬华无法在美国得到教职。相比之下,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资助来美国的53位女性学者回到中国后大多数投身于职场,有的进入学术领域从事科学或人文研究,著书立说;有的进入教育界,培养后继人才;有的服务社会治病救人,成为医学界的开拓者,11 对中国的发展都做出了直接贡献。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李彬华一定能成为一位大有作为的经济学家。

 图4. 李彬华像, 1923-1925, 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服务华人教会与社区

取得博士学位以后,李彬华回到自己成长的华人社区,在她父亲任牧师的纽约第一华人浸信会(First Chinese Baptist Church)里做管理工作。此时她父亲李韬已成为唐人街广受尊敬的中华公所(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Society)主席。她曾经到欧洲和中国旅行,也有过在中国工作的机会。厦门大学(University of Amoy)就曾邀请她担任其女子学院的院长。1924年李韬牧师在为唐人街内两家敌对的堂口排解纠纷时,引起心脏病发作去世。他的教会所属的美国浸信会家庭传教协会(American Baptist Home Mission Society) 任命李彬华为他的继任者,全面负责这家教会的事务。此后直到1930年间,李彬华一直与哥伦比亚大学保持联系,也曾数次去中国体验环境探寻机会。由于家庭等种种原因,她最终放弃了到中国执教的考虑,决定跟从她父亲的足迹,全心全意在他开创的华人教会中服务。

除了教会日常工作之外,李彬华还从浸信会家庭传教协会纽约分会以及华人社区筹集资金,买下房子开办了一个名为华人基督教中心的社区中心,提供诊所、幼儿园、职业培训和英语课程等服务社区的活动,帮助华人提高在美国的生存能力。1939年,一直支持她的胡适成为这个中心的理事会成员之一。她致力于脱离由白人领导的全国性教会组织,建立经济和管理上都独立的华人教会。后来终于分割出来,成为为中华第一浸信教会;李彬华独立承担了保持这一教会运行的责任。

图5. 位于21 Pell Street 的中华第一浸信教会,牌匾上的纪念堂三字由胡适书写。来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6/21_Pell_Street_Chinese_Baptist_Church.jpg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教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或是参军,或是得到其他工作机会,离开了唐人街。也有人由于不赞成她对教会的愿景或是管理方式而选择离开。年轻一代华人的世俗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种影响使得教会人数不断减少;但是社区中心的活动没有停止。能流利的使用中(粤)英语言的李彬华可以接触到华人社区的各个层面,在她领导下的活动中心提供语言和多种职业教育,如打字、木工、幼儿教育等,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市政府未能给唐人街社区提供的社会服务,在帮助后来的移民上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李彬华在教会和社区里一直服务到1966年她逝世,享年70岁。这个活动中心今天仍然存在。

几十年时间过去,建筑犹存。人们没有忘记李彬华在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以及以后服务社区的贡献。2018年,纽约第七选区国会女议员娜迪亚 委拉斯开兹(Nydia Velázquez)提出,经众议院通过,美国总统川普签署法令,将位于教会附近的纽约唐人街邮局命名为李彬华纪念邮局(Mabel Lee Memorial Post Office)。在纪念仪式上,委拉斯开兹说:“在人们普遍期望女性在家中度过一生的时候,李彬华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玻璃天花板。从在课堂上大声疾呼,到组织华裔美国女性参与以得到投票权,她敢为天下先的大胆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社区中”。12

我们不确知李彬华生前是否曾成为美国公民并行使了投票权,但是她在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华裔女性,她和同伴们将新成立的中华民国里女性倡导平权的情况传播到美国,为争取妇女选举权的白人领袖们开启了从另一个角度争取妇女权利之门。她们主张追求平等权利不仅限于性别,更应包括种族。她的影响远远超出华裔社区,她的行动鼓舞许多后来女性参加平权运动,最终促使在美国各族裔女性都得到了投票的权利。她所代表的是华人女性中最早的参政者,是今天仍在继续反对性别和种族歧视的无数女性的先行人。

参考文献

  1. Kerri Lee Alexander, Mabel Ping-Hua Lee (1897-1966), Accessed June 26, 2022. https://www.womenshistory.org/education-resources/biographies/mabel-ping-hua-lee
  2. Cathleen D. Cahill, Mabel Ping-Hua Lee: How Chinese American Women Helped Shape the Suffrage Movement, National Park Service, Accessed June 26, 2022. https://www.nps.gov/articles/000/mabel-ping-hua-lee-how-chinese-american-women-helped-shape-the-suffrage-movement.htm
  3. The Constitution, The White House, Accessed June 15, 2022. https://www.whitehouse.gov/about-the-white-house/our-government/the-constitution/
  4. Hanes Walton Jr, Sherman C Puckett, Donald R. Deskins eds., The African American Electorate: A Statistical History (CQ Press), 2012, P84.
  5. The Founders and the Vote, Library of Congress. Accessed June 15, 2022. https://www.loc.gov/classroom-materials/elections/right-to-vote/the-founders-and-the-vote/
  6. Mabel Lee, The Meaning of Woman’s Suffrage,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May 1914, P526-531.
  7. Timothy Tseng, Dr. Mabel Lee: The Interstitial Career of a Protestant Chinese American Woman, 1924-1950, paper presented at 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Meeting, 1996, P5.  Accessed July 15, 2022. https://timtsengdotnet.files.wordpress.com/2013/11/mabel-lee-paper-1996.pdf
  8. Ibid. P5
  9. Ibid. P1
  10. Mabel Ping-Hua Lee,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griculture. (AMS Press New York), 1921.
  11. 王晓慧 ,全球史视野下的清华专科女生留美教育述略,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中心,Accessed July 14,2022.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OTgxODQyMg==&mid=2247484281&idx=1&sn=a73f258bb37fd69fb62afffa6b95df6f&chksm=f
  12. USPS News, New York News, November 27, 2018, Accessed July 14, 2022.  https://about.usps.com/newsroom/local-releases/ny/2018/1127-mabel-lee-memorial-post-office-dedication-ceremon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