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史记 | 华裔人物:第一位获得美国医学博士( MD)学位的华裔女性金韵梅

作 者:王传明 (Chuanming Wang)

编 辑:王书功(Shugong Wang)方  强(Qiang Fang)   

引子:

打开人类历史的轴卷,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及文化传承,是从原始落后状态向现代文明社会演绎,人类的勤奋和智慧改造自然与社会,或经历战争或遭遇自然灾害的悲痛。而个人的命运,则伴随着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机遇同行,许多杰出(或领袖)人物出现,各有不同经历与风采,引领社会进步潮流与公众的健康与幸福。

图一:第一位在外国获得大学学位(MD)的女性金韵梅(百度网)

(二)中文提要:

金韵梅,1864年4月出生在中国宁波,2岁时父母因患霍乱去世,被美国传教士麦嘉缔夫妇领养,她的少年成长岁月在日本和美国度过。她年轻时是第一位在美国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女子学院获得博士医学学位的中国女性,是一名忠诚的女医生,后来成为医学教育家、民间大使、政治家、演说家。她会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五种语言,她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女子医院院长、女医学堂堂长兼总习;第一位向燕京大学和天津木斋学校捐助总价值超过两万元遗产的女慈善家。在清末明初的中国和世界舞台上,她以东方女性的柔美与刚性追求人间博爱,如钻石般熠熠生辉,在当年《纽约时报》的多篇报道中,她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古老帝国的新女性”,“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第一章: 金韵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一)童年时代跟随养父母的漂泊生活。

金韵梅,(1864年4月4日-1934年3月4日),浙江宁波人,

不少文献中,她的名字又作:金雅妹。

    1866年, 宁波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病疫,父母相继离世,只留下2岁的她和8岁的哥哥金佩亶相依为命【2】。

随即,命运之缘,金韵梅和哥哥被居住在宁波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英文名:Divie Bethune McCartee)夫妇收养【3】。1872年至1880年间,她跟随养父母麦嘉缔夫妇在日本生活。从此,她就一直跟随养父母,往返于日本-中国-美国间学习、工作、生活,踏上一条颠沛流离的海外人生漂泊生活之路。

(二)关于金韵梅生养父母的故事。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说起金韵梅的身世,就要从她的养父母,一名美国传教士麦嘉缔夫妇与她的亲生父母亲关系的故事说起。

金韵梅的父亲金麟友,原是北洋政府期间的宁波美国长老会一位牧师,母亲也是一名基督徒,他们与美国传教士麦嘉缔夫妇有着一段特殊的情缘关系。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之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作为开放的通商口岸。历史上,江(苏)浙(江)人重文传统铸就了他们的文化性格与文化素质。江浙人乐于经商,善于经商,而且目光远大,他们办实业,重视教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江浙地区成为近代、现代、当代中国最富裕的区域。江浙地区江浙民风细腻,手工业发达,拥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吸引了许多美国来的传教士,金韵梅的养父母麦嘉缔夫妇便是其中之一。

麦嘉缔,1820年1月13日生于美国费城,父母为苏格兰移民后裔,父亲是一名牧师,家居纽约。

图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麦嘉缔夫妇(微口网)。

1840年,麦嘉缔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毕业。在其家族成员和浓厚的宗教氛围的影响下,他毕业后便想报名成为一名传教士。1843年初,当美国长老会决定向中国派遣一名医疗传教士时,麦嘉缔入选, 他是首名被派往中国医疗传教士。(美国长老会:创立于16世纪,是从苏格兰移民到美国的新教会,长老会的神学,原本都是基督教的新教,传统上的敬拜都是唱颂诗篇。)

1844年6月,麦嘉缔到达宁波,12月,开办了医疗诊所。1845年初,麦嘉缔组建了长老会宁波传教会。而宁波传教会后来的发展,得益于后来因为主持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而闻名的丁韪良(1850~1860)【4】年来中国宁波传教,由于他熟谙汉语,善操方言,对宁波的传教会活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图三: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威廉·亚历山大·彼得森·马丁(百度网)

1845年,麦嘉缔作为医疗传教士,在离宁波城不远的一处乡村检查并医治一名伤情严重的病人的数月时间里,认识了伤者十岁的侄子,就是金韵梅的父亲金麟友。

此时,金麟友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生活贫苦。当时,长老会宁波传教会刚开办了一所男生寄宿学校,学校中文名为:“崇信义塾”(传教士学校)。麦嘉缔便把他感到很机灵的孩子金麟友带回宁波,送他进崇信义塾读书。就这样,金麟友成了学校最早的学生之一,也成了麦嘉缔重点关心的孩子之一。

1856年-1865年间,麦嘉缔夫妇多次往返与美国、日本和中国传教,熟悉了解日本和中国情况。麦嘉缔在宁波工作期间,麦嘉缔曾代理美国驻宁波和烟台领事。1872年7月,在日本发生了马里亚老士(Maria Luz)号事件【5】,麦嘉缔作为翻译,参与处理此事件有功,获得中国清朝政府颁授的奖牌。

在宁波传教期间,麦嘉缔还是当地教会学校的负责人,传教很重要的宣传手段是书籍和小册子这样的印刷品。麦嘉缔颇有语言天赋,来宁波不久便能用中文交流和写作。据统计,他共著译有30余种中文著作,大部分是关于基督教的,也有少数历史、地理作品。

(三)金韵梅的父母亲在学校相恋结婚。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允许与外国人通商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与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大门。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沿袭的传统婚姻,大多是父母或长辈包办(指定)婚姻,而到了金韵梅的父母亲的这一代,年轻人的婚姻问题已经开始发生悄悄的变化,个人可以自由恋爱结婚。

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开办了崇信义塾和女子寄宿学校,虽说课程较男校简单,但创办女子教育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歧视女性观念的一次解放,同时也给当代的男女青年的思想解放与自由恋爱搭建了平台。虽然学校的男女学生在长老会创办的不同学校上学,只有在做礼拜或其他少数场合能够在见面一起,使青年男女学生能够有机会再一起面对面地交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迅速冲击着中国的旧思想与旧文化。据当时担任过宁波女子寄宿学校女校校长的倪维思夫人【6】的观察与回忆,一些男女学生已经冲破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而“坠入爱河”。金麟友与女子寄宿学校的一名毕业生叫“阿霞”的在校相恋而结婚。

1854年,金韵梅的父亲金麟友入选宁波传教会开办的首届只有三名学员的培养教会助手的培训班,后成为传教士。

1859年,金麟友夫妇有了第一个男孩,取名金佩亶。这一年,倪维思夫妇带金麟友一同前往杭州,尝试在那里建立传教站。

1861年12月1862年5月10日,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和会签署的《天津合约》,民众对外国人的敌视情绪尤为强烈,中国出现了太平天国反清和反洋人事件,后被清朝政府平息。这场战争给原本富庶的浙江带来巨大破坏,尽管宁波府受到的破坏较小,但人口减少却超过三分之一(伤亡和逃难) 。

1863年,宁波的战事平息之后,金麟友以美国传教士助手身份,前去那里成功恢复了传教站。1864年,金麟友被授职为牧师,是长老会最早的中国牧师之一。

1864年4月4日,金韵梅出生。

(四)少女时代在日本生活。

金韵梅少女时代是跟随养父母麦嘉缔夫妇一起生活成长的。

1861年1863年,中国出现了太平天国反清和反洋人事件,许多美国传教士出于安全考虑无奈离开中国,而麦嘉缔夫妇前往日本。也因为正好他的朋友盖多·赫尔曼·弗里多林·维尔贝克(Guido Herman Fridolin Verbeck 简称:盖多·维尔贝克)介绍他前去日本工作。

原来,1861至1862年间,麦嘉缔夫妇在日本居住时,结识了在长崎传教的归正会传教士盖多·维尔贝克。作为传教工作的一部分,盖多·维尔贝克在长崎开办了学校,在他的学生以及结交的友人中,有不少后来成为了明治维新时的重要人物。在他们的推荐下,明治初期,他被日本政府聘为顾问,发挥了很大影响力。为推进对西方知识的学习,日本政府开办了开成学校,由盖多·维尔贝克主持学校的工作,聘请了许多西方人担任教师。盖多·维尔贝克了解到麦嘉缔的情况后,便推荐他到这里来任教。

1872年7月,在日本处理“马里亚老士号事件”后,麦嘉缔便在开成学校任教,他教授博物学和拉丁语,也教授国际法方面的课程。

在东京开成学校任教时,金韵梅则一直在麦嘉缔夫妇身边生活。金韵梅的哥哥金佩亶并没有一起来,她的哥哥跟着其他长老会的传教士到了中国北方生活。

青春浪漫,梦想无限。在东京生活时,金韵梅等几个年龄相近的女孩也组织了一个“少女亚洲学会”,交流她们学到的知识 。当时,在东京的西方人组织了“亚洲学会”,研讨东方知识,金韵梅由此认识了校长威廉·维尔贝克(William Verbeck),和他的妹妹爱玛·维尔贝克(Emma Verbeck),这是她养父母的朋友盖多·赫尔曼·弗里多林·维尔贝克(Guido Herman Fridolin Verbeck)的儿子与女儿。那时爱玛·维尔贝克是金韵梅最亲密的伙伴之一 ,因此他们关系友好(后文在金韵梅还会提到她们相遇)。虽然她们经常一起活动,但金韵梅作为一个东方人,和其他人还是有一些隔阂。其中一个名叫克拉拉·惠特尼(Clara A. N. Whitney)的女孩在她日记中记录保存了不少有趣的片断。克拉拉·惠特尼,她的父亲在东京商法讲习所(一桥大学前身)等学校任教,她后来嫁给了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著名政治家胜海舟的儿子。她的日记原件现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部分内容已编辑成书,其中就有与金韵梅一起学习生活的趣闻记载。

不久,金韵梅随麦嘉缔夫妇再次来到东京居住,养父在中国使馆做翻译。这次麦嘉缔的家和惠特尼一家住得很近,克拉拉·惠特尼和金韵梅的关系更亲近了。金韵梅在东京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开成学校的一名日本教师矢田部良吉向金韵梅求婚,她当时只有十三岁,这件事当然被拒绝了。克拉拉·惠特尼的日记中有记述,还提到了那位日本教师形象很差,因为他也对克拉拉·惠特尼大献殷勤,到了令克拉拉·惠特尼感到害怕的地步(那位教师为矢田部良吉:日本人,曾在美国留学,在开成学校以及之后的东京大学任植物学教授)。

(五)十六岁就获得美国首位华人医学博士(MD)学位 。

1880年,金韵梅的养父麦嘉缔辞去在中国驻日使馆的翻译工作,她跟随养父母回了到美国。中国驻日大使何如璋赠送麦嘉缔“相助为理”四字条幅,现保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 。当时任驻日使馆的参赞黄遵宪,后来也写了一首诗怀念金韵梅的养父麦嘉缔(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出生广东,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82年任旧金山总领事,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图四:年轻时的金韵梅(微口网)

这次,金韵梅的哥哥金佩亶还是没有和金韵梅一同到美国,他之后的情况知道的极少,只知道他于1920年去世【7】。

麦嘉缔夫妇辞职回到美国,主要就是为了金韵梅的教育。

返回美国之后,他们一家住在纽约,金韵梅进入了位于纽约州拉伊市的一所学校学习,养父麦嘉缔继续学习日语 。

美国当时已着手限制华工入境,就是后期美国的排华运动。

当时,在美国的华人已有10万左右,而绝大部分生活在西部。自从华人来到那里,就有针对华人的歧视行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部的排华情绪蔓延到了整个国家,美国政府开始制定针对歧视华人的全国性政策。

1880年,中国和美国修改了之前允许华人自由赴美的条约,美国可以限制华人移居美国。当时,中国的洋务运动开始筹办新式陆海军,更是需要大量懂得西方海军知识的人才。曾国藩与李鸿章在选派学生出洋留学向朝廷的奏折中,提出派幼童赴美国学习,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进入美国的陆海军院校学习军事,是当时选派学生出洋的主要目的之一。1881年,美国国务院覆书:拒绝中国留学生入陆海军学校学习的请求。李鸿章对此失望至极,覆书:“亦言美政府拒绝中国学生入陆海军学校,实违背一八六八年之条约,惟亦无如之何云。”  因为中国政府派出这些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中国的军事能力。(见丁豆网:清政府撤回首批留学生之原因探析。)

图五:1882年排华法案出台(百度网)

188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排华法案》【8】,而此时正是金韵梅进入大学的时候,当时,除少数情况外,华人被禁止移居美国。

1882年秋,金韵梅进入纽约妇幼医院(New York Infirmary for Indigent Women and Children)附属女子医学院(这是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重点是招收和培养女医生,开始为三年学制,后升级四年学制,该医学院于1899年并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学习【9】,这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实用的专业中,医学确实是和自然科学联系较多的学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金韵梅在中国的学习基础知识缺乏,这对一名从中国来的女性还是太难了。不过,金韵梅没有被医学专业难学而退步,她刻苦学习,潜心研究临床知识,是学校的优秀学生。

在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女子医学院就读期间,金韵梅和养父母居住

在第二大街和第十四街路口西北角离学校不远的一幢房子里,他们的房间在三楼,面积不大,金韵梅住在有窗户的小隔间里。1883年,中国在纽约开设领事馆,因美国当时没有专门委派在中国的外交工作人员,金韵梅的养父因在宁波做过传教工作,传教人员就担当了中美关系使者,麦嘉缔懂中英文,也为了照顾金韵梅学习及家庭生计,获准在那里做翻译工作 。

当时美国的医学教育水平落后于欧洲 【10】。对于微生物感染,当时还是较新的概念,无菌手术在欧洲仍未普及,金韵梅在学校时并未学习到这些知识。但美国医学院已经增加了春夏学期,将原先学生自己进行的实习,改为由学校安排的实验和实践课程,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金韵梅在美国学习时,也遇到了不少歧视。她在学校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为学习更为先进的技术,毕业前,金韵梅就掌握了法语 ,毕业后,她又开始学习德语。她的表现,在排华趋势下的美国,赢得了许多的尊重。

在纽约,刚开始,麦嘉缔夫妇将家安在纽约市第二大道230号(No.230 Second Ave, New York City)。在纽约黑麦女子学校上了一年大学预科后,1882年秋,13岁的金韵梅入学纽约附属妇幼医院女子医学院。

到了第三学年,金韵梅开始写毕业论文,她选择的题目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课题与临床实践。麦嘉缔对此予以肯定,并做过一些研究,他指导金韵梅进行文献阅读,尽量让她独立完成有特色的研究。

自古英杰出少年。1885年6月,这是值得纪念的一个年份,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女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这一届毕业生共有17名,中国和日本驻纽约领事都出席了典礼 ,16岁的金韵梅正式获得了一等荣誉医学博士(MD)学位【11】 。

得益于麦嘉缔有把金韵梅培养成为中国女医务传教士的目标与努力,加上金韵梅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金韵梅是首名毕业于美国纽约女子医学院的中国女性,中国驻美大使赠送了象牙雕刻,向她表示祝贺 。由于中国国内当时现代高等教育稀缺,(187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立,应该是高等教育),也可以说金韵梅是首名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女性。

(六)在美国创办诊所为社会服务。

图六:纽约女子医学院。来源: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金韵梅从医学院毕业后,金韵梅在纽约妇幼医院任住院医师,3个月,之后到费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进一步学习,又到欧洲留学,其间学习德语以阅读德文文献;1885年,她被授予医生头衔(Title of Doctor)。

之后回到美国,她克服社会偏见,从创办一间小诊所开始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女性患者治病。金韵梅进入这所医学院时定下了志向,要成为中国女性的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后来,美国高等教育打破男女分别教育的藩篱,单独的女子院校多和普通院校合并。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1821–1910),美国第一位医学女博士,西方第一位成为医生的女性,美国女权运动领导人有突出贡献。

图七:美国纽约女子妇幼医院创始人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姐妹左:Elizabeth(1821.2.3-1910.5.31) 右:Emily(1826.10.8-1910.9.7)(微口网)

虽说金韵梅毕业后在美国创办诊所为社会服务,但金韵梅自己和养父母都希望她将来回到中国服务,做一名女医生帮助同胞。所以,金韵梅进入医学院也是非常自然的选择。事实上,中国几名早期女留学生都选择了学习难度大的医学专业。如许金訇(福州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月初五日生于南台岛(今仓山)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光绪十年(1884年)秋,许金訇到美国俄亥俄州威斯利安大学学习,成为福建省第一位出国留学的女学生),从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毕业是1894年,这是第二名获得大学学位的中国女性,与金韵梅相隔了九年。两年之后,又有康爱德(1873—1931),江西九江人,又名康成,中国第一个留美女学生,1899年她曾作为中国代表出席过世界妇女协会代表大会,她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女知识分子,和石美玉(英文名Mary Stone),女,汉族,祖籍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猫头尾村。)两名中国女性在美国获得医学学位。

1899年,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女子医学院并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

图八:中国自1872年至1875年共派出四批少年赴美国留学(百度网)。

在金韵梅之前,已有中国人到美国留学。最早的几名和金韵梅类似,也是由传教士带到美国的。其中最出名的是容闳,在他的建议下,

中国自1872年至1875年共派出四批少年(计120名到美国学习,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来美国学习,他们之中的不少人进入了大学学习,可这些都是男性,中国女子到国外大学学习,乃是前所未闻之事。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是最早一批进入美国学习的少年,他自幼至青少年时代,都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后留学于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

可在金韵梅进入大学之前一年(1881年),这项留学计划被终止。这批120名留学生在美留学时被发现已经西洋化或放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召回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怕他们被西方文化同化。因此,这些留学生中绝大部分未能完成大学学业被三批召回国(百度网:清朝留美幼童)。

(七)在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做显微摄影研究。

1886年3月到6月,金韵梅赴费城,参加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一个学期的进修课程。完成进修课程,回到华盛顿后,金韵梅因感冒高烧不退后来引发肺炎,病了很长时间。有时夜里她经常咳嗽不止,麦嘉缔夫人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好几次照看她,这对于已经六十岁的麦嘉缔夫人也是件很辛苦的事。

金韵梅病愈后,她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博物馆做显微摄影的研究。

图九:金韵梅论文中的显微摄影照片(百度网)

其实,很早便有人尝试用照片记录下显微镜得到的图像,但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干版摄影、油浸物镜、聚光器等先进技术的出现,才使得显微摄影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作为一名医生,金韵梅的养父麦嘉缔较早尝试了显微摄影这项技术。 

金韵梅在养父的影响下开展了这项研究。经过一番探索,掌握了人体组织的显微摄影,她得到了效果很好的相片,按养父麦嘉缔的评价,达到了当时最好的水平。金韵梅也认为这项技术已很成熟,任何医生都可以掌握,并在日常工作中应用。

她将操作步骤、需要注意的细节写成论文。1887年,她成为显微照相专家。她的显微摄影的学术论文《论照相显微术对有机体组织的作用》和《病理样本的显微成像》(On the effect of photographic microscopy on tissue and the microscopic imaging of pathological samples)发表在《纽约医学杂志》(New York Medical Journal)上,后来她还在美国《纽约医学期刊》(New York Medical periodicals)发表学术论文,提出自己在医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医疗化验技术上的新探索,她在当时的纽约医学界负有盛名,获得了学术界的较高评价,引起同行专家的重视。1888年,她还获得MD.PHD双学位,当年的《纽约时报》、《公民报》(The Citizen)和《华盛顿先驱报》(The Washington Herald)等报刊均有报道【12】。

(八)回厦门开办医院遭遇坎坷。

为了使金韵梅的医术能够回到中国服务,1887年初,麦嘉缔决定先前往日本后去中国,为金韵梅和自己寻找新的工作,或许那里更有机会获得他们合适的工作。

机遇往往给予有志向的人。正在他们为出发做准备时,美国归正会计划派出第一名前往中国的女子医疗传教士,目的地是厦门,这个好机会就落在了金韵梅身上。可是,归正会还不能为她提供活动经费。

虽然如此,金韵梅还是很珍惜这次回中国的机会,她为在厦门开办医院做了很详细的计划。在养父麦嘉缔的帮助下筹集了经费 ,购买了仪器设备,并抓紧最后的时间,参与医疗实践,积累经验。

麦嘉缔也非常高兴,十几年前,他就在宁波建起了医院,这次金韵梅回去工作,终于可以实现他当年的愿望,他对金韵梅二十余年的培养终于等到了有结果的时候 。

金韵梅幼年就离开中国,在海外十数载,毕业后又等了很久,才获得了返回祖国工作的机会,他们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

可是,金韵梅这次回国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可谓是一路坎坷。

首先是回国的路线选择,颇费周折;其次是金韵梅回到厦门创办女医院,遭到部分长老会厦门传教士的们反对,传教士们发对的主要理由是,金韵梅的行为与基督教的教义不符。有传教士认为女人从事医务是对基督教义的违背。基督教主张:妇女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家庭事务,而不是服务社会,女人不能超越男人(圣经中“凡女人祷告或是讲道,若不蒙着头,就羞辱自己的头,因为这就如同剃了头发一样。”)传教士不认同也不接受一位年轻的女医生。

1887年6月,他们先从华盛顿到纽约,再从纽约离开,约一个月后到达日本。和他们同船的还有一个日食观测团(1887年8月19日,一些美国学者前往日本观测日全食,金韵梅一家人也参与了这次观测活动,事后在日本度夏)。

厦门是一座简约、精致、秀美的城市,厦门湾氤氲的水气,在明月的深夜观赏鼓浪屿,飘渺的白雾与岛屿象纱丽一般,缠绵而琐细。1887年10月,金韵梅一家人从日本抵达厦门。当时厦门的外国人聚居在鼓浪屿岛上,他们也在那里租了一处房子安顿下来。

金韵梅回到厦门后,并没有立即开展医疗工作,而是先花时间学习当地的方言。她和养父麦与当地的道台以及富商见了面,他们都对自己国家出了一名女医生很感兴趣,令父女俩对在这里的前景充满希望。麦嘉缔则打算先帮助金韵梅的事业步入正轨,再去日本寻找工作。

金韵梅的养父在确定来厦门时,提前写了一封信给原在厦门归正会传教士中的汲澧澜(Leonard William Kip)美国朋友,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可他不在厦门,而其他传教士不太欢迎金韵梅。他们同样有着在美国本土蔓延的排华情绪,还有人根本就不认同女性来担任医生。

初生牛犊不怕虎,留洋女孩不信邪。金韵梅在美国时已为回国筹建医院做足了准备,尽管这里有反对的声音,她还是鼓足勇气办起了医院。但金韵梅要求病人支付挂号费,拒绝收治那些不愿意听从医嘱的人等一些规则,均与其他传教士的理念不合,传教士们不给医院任何帮助,反而针对医院挑毛病。厦门的生活环境也令他们不适应,金韵梅和麦嘉缔夫妇又得了疟疾,金韵梅病情还严重些 ,医院最后未能image010.jpg

维持下去,就关门了。1888年秋,金韵梅辞去工作和养父母一同回到日本神户休养。

虽然金韵梅在厦门工作的时间很短,过程也不很愉快,但是十几年后,她还是很自豪地对捷克青年普实克(Jaroslav Prusek)回忆起自己一次曾经因帮助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的年轻妻子治好病后,而得到提督以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方式:用他的官轿——八个人抬的、装饰华美的轿子,十二名衣着光鲜的侍从组成壮观的队伍,敲锣打鼓,送她回家的令人难忘的褒奖场面而倍感自豪【13】。 

(七)在日本神户继续行医传教。

图十:1889年,时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给金韵梅写增联挂在墙上(百度网)。

金韵梅回国在厦门办医院为公众服务经历了许多坎坷,她和养

父患上疟疾后回到日本养病。1889年,金韵梅在神户养病逐渐恢复后,她受当地传教士邀请在当地开展医疗传教工作。时隔17年,她的养父麦嘉缔被邀请前去长老会在东京所办明治学院任教,并再次成为长老会传教士。

在未获任职前她去了东京,12月,她从东京抵达神户。金韵梅在监理会可以获得和其他女传教士相同的待遇。曾长期在华工作的监理会传教士的蓝柏(James William Lambuth和Mary Isabella McClellan)夫妇,去日本创立了的监理会,他们也在神户工作。由于蓝柏夫人回美国休假,到第二年2月之前,金韵梅帮助监理会女子学校的工作。

1890年2月25日,金韵梅在日本现兵库区的神户市开办了妇幼诊所,很快又在自己的住宅开设医疗室。兵库县为日本47都道府县之一,位于本州岛中西部,属于近畿地方,县厅所在地为神户市。

她每天的工作都是很忙碌,除了周日,她每天上午在诊所工作,下午在医疗室接诊。开始,她还前往神户附近一所日本人所开的诊所做顾问,传授本地的接生妇女西方医学知。由于病人不多,她利用这

些时间学习日语和神户的方言,她还请求监理会支持她开设一个护士培训班,并增设病床。在给监理会的报告中,她记录了一些病人情况,举出一些例子,说明主要社会问题:教会医疗传教,传播先进观念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1891年,租用的房子租约到期,金韵梅将诊所迁至靠近有温泉的马道和交通便利的多闻通路口,诊所也是讲堂,她每周有两个晚上开办讲座,来听讲的人很多,金韵梅诊治的病人每年有千余人次。但监理会的经费有限,她扩大规模并开设护士培训班计划一直没法实现。

女大当婚,1894年,金韵梅结婚,辞去了监理会的工作。金韵梅年轻时能够讲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五种语言,她穿着高领维多利亚式的服装,在日美中三国穿行工作,从《洛杉矶时报》、《波斯顿》到《纽约时报》,当时众多的媒体报道了这位杰出中国女性,称赞她是一位很受民众欢迎的杰出的华人女医生。

数十年之后,在金韵梅去世时,日本基督教年鉴刊登了她的讣闻,纪念她作为先驱者的工作【14】。

第二章:金韵梅的婚姻经历。

金韵梅自1885年6月从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女子学院毕业后,一直想办医院和教育,这和麦嘉缔夫妇一直想把她培养成为一名传教士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而事实上,金韵梅在厦门的传教工作又不成功,在神户的工作很难进一步发展,考虑到这些,她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一)金韵梅嫁给了葡萄牙人。

事业上的不顺利,并没有影响金韵梅的个人感情发展。

1894年,她辞去这项工作,在横滨与曾在中国生活的葡萄牙人伊波利图斯·埃萨·达·席尔瓦(Hippolytus Laesola Amador Eca da Silva )相识并结婚。丈夫的年龄比金韵梅小七岁,丈夫出生在香港 ,母亲来自墨西哥,父亲是来自葡萄牙语系的国家。金韵梅的丈夫能说多种语言,此外,他还擅长演奏音乐,是位音乐家和语言学家。

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赞美过:“夏威夷是大洋中最美的岛屿,是停泊在海洋中最可爱的岛屿舰队。”(1898 年美国兼并夏威夷,1959年3月11日,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0个州。)1894年,结婚后不久,金韵梅和丈夫离开日本,前往夏威夷。她在那里帮助弗兰克·达蒙在华人中做传教工作【15】。

1895年,金韵梅在檀香山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亚历山大·阿马多尔·埃萨·达·席尔瓦(Alexander Amador Eça da Silva)。

(二)金韵梅接触到孙中山但更尊重袁世凯。

原来,金韵梅在结婚前的1882年,跟随麦嘉缔夫妇到夏威夷时,他们便认识了华人中做传教工作的弗兰克·达蒙传教士,并以后通过他认识了孙中山。和金韵梅抵达日本差不多时间,孙中山在1894年投书李鸿章失败后,再次来到了夏威夷,他决心以武力改变中国,在当地华人中成立了兴中会。而弗兰克·达蒙是他在做传教工作时兼任夏威夷学校负责人时认识了孙中山并成为多年的朋友,对兴中会的活动也给予了很大支持【16】。

孙中山也是一名医生,年龄与金韵梅相近,两人在这段时间也有过交往与接触。但金韵梅并不喜欢孙中山等政客,而是尊重后来(1905年)为她创办北洋女医局得到大力帮助与资金支持的直隶总督袁世凯。

此时,金韵梅与她的养父母麦嘉缔夫妇已经不再一起生活与工作。

1889年,在神户养病的金韵梅逐渐恢复后,那里的监理会传教士请她帮忙开展医疗传教工作。与此同时,长老会在日本的传教士也邀请麦嘉缔前去长老会在东京所办明治学院任教,时隔17年,麦嘉缔再次成为长老会传教士。

由于未获正式任命,金韵梅先随麦嘉缔夫妇到了东京。1889年10月,金韵梅正式成为监理会传教士。和归正会的情况不同,金韵梅在监理会可以获得和其他女传教士相同的工资。12月,她抵达神户。曾是监理会来华传教先锋的蓝柏(James William Lambuth)夫妇当时正在神户工作,由于蓝柏夫人休假,到第二年2月之前,此时,金韵梅恰好帮助监理会女子学校的工作。后来,金韵梅夫妇就来到夏威夷,在那里帮助弗兰克·达蒙在华人中做传教工作。

1896年, 金韵梅的一家人从日本回到旧金山生活。长老会鉴于她是中国人,又有在中国和日本多年做传教工作的经验,就请她做一系列讲座,介绍东方的情况,宣传教会的传教事业,她做的很成功,但也非常忙碌。她的丈夫伊波利图斯·埃萨·达·席尔瓦则在旧金山的海关做翻译。当时的美国海关不仅管理物品,也管理人员,她的丈夫还在负责华人事务的部门工作,这一切都令麦嘉缔夫妇感到很欣慰。

(三)金韵梅的养父麦嘉缔去世。

1890年,金韵梅的养父麦嘉缔在一次实验室事故中听力受损,在家休养时,他非常想再回中国去见见曾经的同事与朋友,但每况愈下的身体健康最终未能成行。1899年夏,已经79岁的金韵梅的养父麦嘉缔病倒了。年底,金韵梅的养母带着养父返回到美国旧金山。金韵梅和丈夫获悉后也过来帮忙照顾。虽然养父病得很重,但是金韵梅的儿子小亚历山大还是给麦嘉缔夫妇带来了许多欢乐。经过医治和家人细心照料,养父麦嘉缔的病情曾一度有所好转,但最终还是恶化了。1900年7月17日,麦嘉缔在旧金山去世,享年80岁。在养父去世后,金韵梅的养母虽已年迈,仍再次前往日本在那里工作数年后,才结束自己的传教生涯,回到美国新泽西州的亲戚家中。

(四)绝对贫困使金韵梅主动与丈夫离了婚。

金韵梅结婚后,按西方的习惯改从丈夫的姓。葡萄牙语姓名由名、母姓、父姓组成,即“Hippolytus Eça da Silva”。1902年初,金韵梅主动提出与丈夫离婚,她离开旧金山,又改回了金姓。至于离婚原因,她的丈夫说是由于金韵梅认为自己的思想跟不上时代,不能支持身为“新女性”的她。而金韵梅在六十九岁回忆总结一生中唯一一次婚姻时,说是自己的丈夫:“他满口奉承话,却让人忍受饥饿。我的职位很低,靠在美国各个城市间讲课维持生计,让我和孩子处在绝对贫困中”【17】。

当时,在美国的社会,法律只允许在出现遗弃、虐待、婚外情等过错的情况下离婚。而金韵梅却以果断的勇气和行动,从事实上结束了这场婚姻。1904年1月,金韵梅的丈夫向加利福尼亚州法院起诉离婚,金韵梅当时正在美国东部演说没有回来应诉,只是委托他人来处理此事。1904年8月,法官做出中间判决,同意两人离婚,孩子的扶养权判给了金韵梅,到了1905年,金韵梅的婚姻在法律上就结束了。

伊波利图斯·埃萨·达·席尔瓦,1896年来到美国,1900年入籍美国公民。在海关工作期间,他是当地墨西哥裔移民群体的领袖之一,当时在报纸上有关于他参与处理华人移民事务的新闻。离婚后,他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举办世界博览会工作中,被指控企图通过“结婚”将其中几名女性留在美国被抓,后又被无罪释放,又因工作过失或其他原因,1904年3月,他被海关辞退。后来,和他原在海关的女同事阿格丽塔·伯尔班克结婚,育有两个女儿 。

(五)参加美国妇女联盟成为演说家。

从1901年起,金韵梅在旧金山一直在为长老会的东方传教工作服务。1902年离开旧金山后,她又投身到新的事业中,开始参与到美国妇女联盟的工作中(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的女权运动不断高涨,各地建立了许多妇女组织,如1890年,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美国妇女联盟(General Federation of Women’s Clubs),该组织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

图十一:中年时期的金韵梅(微口网)

金韵梅是东方人,在中国、美国和日本工作生活过,并且,在旧金山代表长老会工作期间,她已证明了她是出色的演讲者,所以一些妇女组织便邀请她举办和东方有关讲座。于是,金韵梅一面演讲,一面参与美国妇女联盟大会筹备。

1902年5月,美国妇女联盟大会在洛杉矶举行,金韵梅在会上作了《关于镶嵌玻璃的报告》。在此之前,美国妇女联盟中的艺术委员会组织了大规模的手工艺调查,这次大会上的一系列关于工艺品的报告就是调查得到的结果。 随后,她因事前往中国,但很快就回到了美国。通过参加美国妇女联盟大会的工作,金韵梅了解到美国有不少妇女组织对东方的文化知识感兴趣,于是她继续自己的演讲之旅,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美国西部来到东部。

金韵梅还学会了许多中国烹饪技能,她会亲自烹饪,让人们品尝东方饮食。她也会穿上各式服装,让人们领略东方女性的美。金韵梅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食物介绍东方的思想,比如中国儒家和日本的神道,她认为东方文化的优雅和精致,可以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补充。

金韵梅在向美国女性演讲时,自然会经常谈到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女性地位提高等问题。她告诉人们中国的新变化,女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她呼吁美国的女性到中国去,帮助教育那里的女孩子。

除了演说,金韵梅还抽出时间写了一些文学作品。1902年2月,旧金山的一份杂志刊出了金韵梅写的《The Pride of His House: A Story of Honolulu’s Chinatown》(家庭的荣耀:一则来自檀香山中国城的故事)。故事梗概是檀香山的一对华人夫妇,妻子不育,妻子让丈夫下决心娶妾生子传宗接代的故事,讲述在中国传统中儿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故事中妻子显得于情于理,展示了时代得进步。故事中展示了金韵梅在檩香山时的见闻,大量对这个家庭里兼具中西风格的布置的描写;故事中的医生,也许就是金韵梅自己的化身 。

1903年1月,金韵梅在洛杉矶妇女俱乐部——埃贝尔俱乐部(Ebell Club)举行东方文化的四场连续演讲,四场演讲会的票价为1美元;3月7日的《洛杉矶时报》评价说:“昨晚,金医生在洛杉矶医学协会演讲……她的语言是最纯正的盎格鲁-撒克逊(Angelo-Saxon),语调丰富、美丽、抑扬顿挫,充满幽默,她的脸庞洋溢着愉悦的光芒,听众席上笑声、掌声不断。”

1903年5月,她“身着中国皇家旗袍”在芝加哥妇女俱乐部演讲,《芝加哥论坛报》写道,这位娇小的女士用她甜美的语言说:“我爱美国和中国,我在美国的时间和在中国的一样多,我骄傲我纯正的中国血统——我是一个中国士大夫家庭的成员,我也确信我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1904年1月,金韵梅在波士顿妇女俱乐部演讲,《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Boston Sunday Globe)的文章写道:“她是如此丰富多彩又如此简单,如此严肃又如此活泼,听众们被她深深陶醉。”“金医生是怎么来波士顿的?……大约一个月以前,约翰·L·加纳德夫人在自己的庄园里,第一次将这位新月女性(Celestial woman)介绍给波士顿社交界。”

金韵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在演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说:“儒家哲学教导中国人过和平而简单的生活,相对平均占有财富。”“两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是和平的守护者,和平是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好斗的天性相比,中国人是和平的,最激烈的战斗是与自我的战斗,最伟大的胜利是自我克制。”针对当时西方“黄祸”论,她反驳说:“鸦片贸易和外国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表明,所谓的“黄祸”论毫无根据,“黄祸”远不能与“白灾”(white disaster)相比”。

1904年3月,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议员Kean的府上发表演讲,3月25日的《华盛顿邮报》写道:“她正在作环美旅行,努力在两个相距遥远的大陆间创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1904年10月,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在波士顿举行,金韵梅是会议17名副主席之一,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10月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对金韵梅的专题报道。

1904年10月,世界和平会(Universal Peace Congress)在美国波士顿举行会议,金韵梅以十七名副主席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大会。

会上,金韵梅以自己独到的对“和平”意义的汉字与“安”认知,来阐释中国人对“和平”的理解简短发言,介绍说这个字由“房屋”和“女人”组成,表示“家庭”和“母亲”,而“和平”就来自于它们所代表的情感——“爱”。将这最崇高的情感,由亲及疏,扩展至全人类,便可实现世界和平,她的发言情乳交融,令人感动。

金韵梅还在《关于种族关系和弱势民众受到的压迫》的分会上作了主题演讲。她在感谢西方人带来了先进知识的同时,回顾了西方在印度和中国的作为,强烈谴责了西方国家的贪婪和野蛮。

1905年2月23日,在和儿子亚历山大·金共度过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生日后,金韵梅将孩子亚历山大·金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离开美国回到了中国【18】。

第三章:金韵梅总管国内最早的女医学堂。

金韵梅回到中国后,受到倪维思夫人【19】的邀请,先到烟台居住了一段时间。虽然倪维思已去世,但倪维思夫人仍一直在中国做传教工作。

在烟台,金韵梅和倪维思夫人(约翰·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和海伦·倪维思(Mrs.Helen S.C.Nevius,1833~1910),是19世纪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派遣的来华传教士。)接待了美国知名的“植物猎手”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Frank Nicholas Meyer)。金韵梅自小养从养父麦嘉缔那里继承了采集植物样本这项爱好,而倪维思夫妇在烟台传教时,积极介绍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们引种的苹果,至今仍是全国知名的特产——烟台苹果。

之后,金韵梅到成都开办了一所护理学校 。

(一)担任北洋女医学堂总管。

图十二:北洋女医院(新浪网)

清朝末年,政府开始推动各项现代化进程。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对于推行“新政”颇为积极。1905年夏,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了一所专门面向妇女儿童的医院,命名为“北洋女医局”。

1906年初,西医出身的官员麦信坚【20】,针对中国传统的接生婆没有现代医学知识,危害产妇和孩子健康的落后现状,建议袁世凯在天津开办北洋女医学堂。袁世凯了解到金韵梅有学识和能力,又知道她在国内,便邀请她担任“北洋女医学堂总教习”,并总管女医学堂。

1906年10月,金韵梅来到北京,一家当地报社记者采访了她,在报道中将金韵梅和另一位女留学生康爱德做类比予以赞扬。康爱德,1896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回国时正逢甲午战败,新思潮涌动,梁启超发表了《记江西康女士》一文,称颂新知识女性,倡言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其他一些报刊亦跟进报道她的事迹,令她的名字一时广为人知。

图十三:北洋女医院哺乳室(百度网)

包括康爱德在内,其他几名早期女留学生已经多年在教会医院工作。金韵梅此番再次回国工作,比她们晚了不少,但金韵梅从政府得到的支持,远超过教会给予医疗传教士的支持。金韵梅的工资六倍于康爱德,她的薪水高达每月300大洋,获得的经费也数倍于康爱德的医院(康爱德的工资和获得的拨款可参看Woman’s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各年的年报。) 。

据《纽约时报》的文章显示,在女医学堂筹办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致电中国直隶总督袁世凯,请他为好友金韵梅提供帮助。

1907 年,袁世凯令天津海关拨银二万两,请金韵梅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并担任堂长兼总教习。北洋女医学堂日常活动主要经费来自天津一带的盐税,受盐业部门的监管。北洋女医学堂计划招收40名学生,分为产科、看护两科,学制两年。1907年10月,举行了一场入学考试,录取学生17名,但由于条件未齐备,学堂未能及时开学。

1908年,由于天津年前建立了新式育婴堂,遂决定将老育婴堂用

于开办女医学堂。之前开办的北洋女医局因不断迁址,也正好迁址至老育婴堂处,方便女医学堂的学生利用女医局实习。八月初十北洋女医学堂正式招生考试开学,中国最早的官办女子医学院校成立。

北洋女医局迁到新址后,也归金韵梅统一管理。之前已在女医局工作的两名女医提出“划分权限”,而金韵梅则认为她们“粗通医理”、“于教授学生尚有未宜”,女医学堂与女医局双方当时有一定的矛盾。

女医学堂开办之初,只有金韵梅一人教授医学课程。为保障教学,并提高女医局水准,金韵梅聘请了一名曾多年在中国行医的英国女医任正医师 ,并协助女医局教学。不久之后,之前提到的两名女医离开了女医局(女医任:女子医院或妇产科主任医师)。

女医局每日上午接诊,如果病人无力负担,便免收药费,挂号费也因为考虑到贫苦病人而一度取消。女医局没有病房,如果有病人需要住院,女医学堂设有养病院,由学堂学生护理,综合使用。

1911年阴历前十个月中,女医局接诊病人一万六千余名,养病院收治病人一百八十余名。学堂不收取学费,而学生每月可领津贴。相应地,学生毕业后要按政府的安排在医学堂工作数年【21】。

(二)金韵梅对中华护士会的贡献。

在这所中国第一个公立护士学校,金韵梅亲自授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国外所学传授给学生。

她不仅传授西方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理念,还提倡妇女解放,参与社会服务。同时,金韵梅特聘通晓中文的英国女医生卫淑贞为实习教习,聘中国第一位护理专业女留学生钟茂芳任看护教习,1913年以《看护要义》出版;1914年,中国看护工作者举行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作为大会副总干事的钟茂芳提议将看护工作者名称定义为:“护士”,名称代表英文的nurse,以替代“看护”一称,“护士”之名从此在天津叫响,沿用至今【22】。

图十四:1914年中华护士会年会合影,白秀兰(中)是唯一的华人女护士(微口网)。

1910年底,北洋女医学堂(只设置一门“简易科”)毕业了第一批11名学生 。这批学生毕业后,1911年1月,金韵梅请假赴美国和英国探亲。期间,金韵梅访问了美国和英国,经欧洲大陆返回中国。她在那里学习最新的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在介绍北洋女医学堂现状只能培养护士时,她认为培养大量的护士比少数的医生更加符合中国当前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对于中国女性还有更重大的意义,她们由此可获得一份职业,独立生活,不再依附于家庭。她希望吸引一些西方女性和她一起回到中国,帮助中国的医疗事业。

天津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护士。护士生毕业后进入各个医院,护士的诞生又促进了科学生产观念的普及,甚至很多民间的接生婆也开始在西医热的影响下,学习无菌生产的手段。实际上,传统中国女人的产子接生问题,从金雅梅等西医,到女医学堂的护士慢慢改变,中国人终于享受到西方先进的接生技术,在京津地区妇女率先告别“接生婆”时代,进入妇幼科学保健时代。

1911年4月,反对鸦片贸易的英国来华传教士建立的“英东力除鸦片贸易会”(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在伦敦举行年会。金韵梅出席会议并发表了演说。5月8日,在之前初步协定的基础上,中英签订了《中英禁烟条件》,逐年减少英国从印度出口至中国的鸦片,到1917年完全禁绝。这不仅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而且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进步。

此行,金韵梅还发表了其他主题的演说,介绍中国女性的新风貌,以及日本的危险。金韵梅还带了北洋女医学堂的一名毕业生白秀兰到美国,帮助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专业学习。后来,白秀兰【23】毕业后,回国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

金韵梅此次访问,约有半年时间。1911年4月出版的《美国护理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报道了她的这一次访问,并称她是“最卓越和最能干的女医学工作者之一。”回国后不久,任正医士的英国女医任因病去世,金韵梅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财政紧张,虽然金韵梅反复请款,经费仍大量拖欠,女医学堂参与红十字活动,任务反而更重。风雨飘摇中,北洋女医学堂毕业了第二批学生,虽然只有五人。袁世凯就任总统之后,对北洋女医学堂非常支持,虽然政府的经费依然紧张,还不时发生战事,但政府拔给女医学堂的经费一直维持。 哈恩忠《清末金韵梅任教北洋女医学堂史料》,历史档案(1999(4):63-77)有记载。

    (三)辛亥革命后的金韵梅与女医局命运。

1912年底或1913年初,金韵梅再次回到美国,又大约停留了半年时间,做了一系列关于觉醒中的民国女性的演讲。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毕巴礼(Francis Weld Peabody)等人考察中国的医学状况。4月,考察团到访北洋女医学堂。根据考察团的报告,除了金韵梅,学堂那时还有一名王姓医生。学堂的学生不足30人,入学要求不高,只要有基本读写能力即可。学堂有病床25张,门诊量每日逾百人次,各项设施比较齐全,但对病人的检查显得有些随意,以考察团的标准,医疗水平还不是很高。金韵梅则向考察团表达了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合作的意向。

1915夏,金韵梅再次前往美国, 她打算在美国待一年的时间,学习最新的技术,宣传自己在天津的事业。她同样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除了介绍中国,特别是女性的情况,这次的演讲中有更多的政治内容。当时,欧洲已经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趁此机会,加紧在中国攫取权益,提出了“二十一条”,在中国国内,自清末新政以来,各方面逐渐现代化,但激烈的政治斗争甚至战争也不断发生,这些都是金韵梅演讲的主题。其中最紧迫的是唤起美国人对中国的同情,支持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 。

金韵梅在美国期间,中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袁世凯称帝遭到强烈反对,不得不取消。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后,北洋女医学堂和女医局的政府拨款被停,只能关门。天津当地士绅严修等人筹措资金,预备重开。

晚年金韵梅回忆说:“由于儿子希望她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她结束了天津的工作”。不过,长期支持她的袁世凯去世后,即便学堂等能重开,境况恐怕也无法与之前相比,再加上国内局势动荡,这些恐怕也是她会考虑的因素。这种情况下,严修等人请来之前在南昌开办教会医院的康爱德来天津主持工作,终于令女医学堂和女医局重开【24】。

第四章:金韵梅在美国农业部的工作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食品问题在全世界各国变得愈发重要,许多国家对肉类食品限量供应或计划供应。

1917年4月2日美国以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对德宣战,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的食品紧缺和能源供应自然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国人长期以大豆替代肉类作为蛋白质来源的历史也越发引起美国人和美国政府的极大兴趣,为此,美国农业部聘用金韵梅来美国工作【25】。

金韵梅在从医之时,对植物研究一直是一大兴趣。在天津工作期间,她收集中国的植物样本,特别是大豆的相关知识,介绍到美国,并和一些美国学者以及美国农业部建立了联系,为她后来受聘到美国农业部工作奠定了基础。

大豆是植物的一类,很早就从中国传入美国,但一直种植得很少,主要是用作肥料和饲料,发现大豆可以用来榨油后,美国对大豆的需求有所上升,也开始从中国少量进口,但除了榨取的油,人们极少以其他的方式食用。其实,大豆的食用功能很多,可以制作许多食品。

早在1902至1905年在美国演讲期间,金韵梅就已向美国民众介绍了大豆食品在中国饮食中的地位。例如:1904年4月10日,她第一次在美国纽约的演讲中谈到中国豆制品、豆浆和豆腐(soy sauce and bean cake),《纽约论坛报》文章的标题是:“中国食品:大豆是中国的一道主菜(Chinese Food product: Beans a Leading Article of Food in China)。”

(一)金韵梅帮助中国大豆源源不断出口美国。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金韵梅被美国农业部聘用调研中国的大豆种植和豆制品的生产,之前,她在烟台结识的弗兰克·迈耶也参与了这项工作。1917年6月到9月,金韵梅在中国考察,同时帮助中国农民向美国专家学习先进的棉花种植技术,回到美国后,她在美国农业部位于纽约的实验室工作。战争期间,她曾说,儿子在战场履行军人的职责,而自己在后方参与开发新食品,也尽了一份力。出发之前,她通过报刊介绍了大豆的优势:价格低廉,又可以得到多种形式的食物。

在中国,她不但了解大豆和豆制品的生产过程,还和当地政府和农户洽谈,将大豆源源不断地出口至美国和协约国【26】。在这项公务之外,她还帮助中国农户向美国专家学习先进的棉花种植技术。这也是中国作为参战国贡献的一份力量。

回到美国后,金韵梅在美国农业部位于纽约的实验室工作,制作各种大豆制成的食物,向来访者做介绍。这一时期,金韵梅住在纽约第11街西56号,养母、儿子都和她一起生活。一则记录显示,她还为中国驻纽约领事治病,当时的领事周启濂也是宁波人。

然而,她的在美国关于大豆的工作仍在继续,但随着战争的结束,食品供应紧张矛盾缓解,美国人对中国大豆及豆制品的兴趣很快就消散了,美国农业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已大为下降。直到1930年代,“黑色风暴”对美国土壤造成极大破坏,大豆的固氮能力使其再获重视,在商业巨擘如亨利·福特的推动下,大豆在美国开始商业种植、制作成食品。百年后的今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这里也有金韵梅先驱性的贡献【27】。

(二)金韵梅在“五四”运动后又回到了中国。

1919年,金韵梅又到中国多地访问,这次主要是考察中国的女工状况,也收集大豆的资料。她在中国期间,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回到美国后,她发表了一系列演讲,抗议列强在巴黎和会中对山东问题的处理。

在日本生活过 14 年的金韵梅对日本有深刻了解。金韵梅认为日本而非俄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1904年11月12日,她在纽约向美国政治教育联盟(The League for Political Education)发表演讲:“一个中国女性对东方战争的看法”,她说:“从表面上看,俄国人是东方的侵略者,但俄国人进入中国,最终只能被同化……日本作为东方世界的年轻国家,认为必须采取西方战争手段来恐吓东方人民,后者的温和并不意味着无能,而是出于其对暴力的保留态度。”

1911 年,她在美国发表演讲继续批评日本政府:“中国是美国在远东最好的朋友,日本对美国有很深的敌意,对菲律宾怀有野心,成为东亚恃强凌弱者”。她认为:“日本试图控制东亚事务,中国在日俄战争后欢迎日本人,中国学校聘请了数以千计的日本人,日本被看作是我们最坚定的朋友。但事实不是这样,日本用对待朝鲜的方式来对待中国,日本的教育完全是政治性的。中国留日学生学到的不是有用的艺术和科学,而日本的政治观念。日本向中国留学生灌输对政府的敌意情绪,目的是制造中国的内乱,从而趁机在中国获得优势地位”。

世界和平会结束后不久,金韵梅在纽约作了一场关于日俄战争的演说,她同样谴责了日本自甲午战争起的侵略行为,她批评了日本文化中的缺陷,肯定中国有悠久更为成熟的文化,仍是“亚洲的脊梁”,“中国才是更有前途的国家”。金韵梅的演讲希望唤醒世人对日本的警惕。后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证明了金韵梅当初的警醒是正确的。

在美国期间,据马里兰州《今晚报》报道:在华盛顿特区期间,金韵梅应邀到美国财政部部长夫人 Mrs.Franklin MacVeihg 府上作客。1912 年 6 月,金韵梅的儿子亚历山大·金从纽约圣约翰军事学校毕业。金韵梅这次在美国停留了大约半年时间,其间在美国大学巡回演讲,介绍觉醒的中国女性,并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鸦片问题的文章,提出消除中国毒品的根源是,外国停止向中国销售鸦片和中国人加强教育远离毒品【28】。

第五章:金韵梅晚年的悲壮可敬生活。

金韵梅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全身心投入与创办医疗、学校与传教事业。她的儿子的童年就入美国军事学校学习,一直托人养护。直到她的儿子在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以及后来她一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直到病死,她的晚年生活可谓是悲壮可敬。

(一)金韵梅的儿子自幼入军事校学习。

1903年,金韵梅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埃萨·达·席尔瓦进入了位于纽约州曼里厄斯镇的圣约翰军事学校学习。学校的校长威廉·维尔贝克(William Verbeck),是金韵梅的养父麦嘉缔的朋友盖多·赫尔曼·弗里多林·维尔贝克(Guido Herman Fridolin Verbeck),原东京开成学校任校长的儿子。前文提到金韵梅少年时期经历(1872年),随养父母在东京生活时便认识了他和他的妹妹爱玛·维尔贝克(Emma Verbeck),他的妹妹是那时金韵梅最亲密的伙伴之一,他们后来保持关系友好。

图十五:金韵梅的儿子从圣约翰军事学校毕业时的照片(微口网)

入校之前,金韵梅的儿子一直托人养护,入军校读书时,金韵梅因为有了这层好朋友的关系,所以还是没有能够回到孩子的身边。当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后,金韵梅便明确地表示她要回到中国去工作,因为哪里更需要她。

1905年夏,金韵梅回到中国继续开办医疗事业 ,儿子仍在美国纽约州曼里厄斯镇的圣约翰军事学校学习。1912年,亚历山大·埃萨·达·席尔瓦从圣约翰军事学校毕业,在学校期间,他在运动方面表现很突出,尤其是网球打得很好 。

1913年5月,美国的法院同意了金韵梅的申请,将儿子的姓改从自己的请求,他的名字变为亚历山大·阿马多尔·金(Alexander Amador Kin) 。现在还不清楚他有没有进入大学学习,只知道后来他在纽约市工作过一段时间 。

(二)金韵梅的儿子亚历山大·金在一战中牺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她的儿子亚历山大·金本身就是军事学校毕业生,过去的同学纷纷参军,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他在美国宣战后很快便报名参军,加入了驻地位于纽约、新改编而成的107步兵团,当时,他已和一名女子订婚。

1918年5月,107步兵团开赴位于法国和比利时边境一带的西线战场。在战争的环境中,金韵梅说,她的儿子在战场履行军人的职责,而她参与开发新的食品,也是在后方尽自己的一份力。

不过,战争的残酷可能超过了金韵梅的想象。1918年9月底,协约国军队计划从法国东北角圣康坦运河一带突破德军防线,29日,发动总攻。这是107步兵团第一次作为主力参加战斗,部队经验不足,面对敌军严密防御,甚至还有毒气,一天之内就伤亡过半。金韵梅的儿子“亚历山大·金下士喊着:‘来啊,我们上!’冲向德国的一个机枪手,倒地身亡。”10月21日,107步兵团离开西线战场,启程回国,伤亡达三分之二【29】。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亚历山大·金先被葬在战场附近的美国军人公墓中,后迁葬在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坐落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在圣康坦运河战场和纽约市都建立了一些与107步兵团相关的纪念设施。纽约市华盛顿广场公园有一处纪念性的旗杆座,刻着来自附近街区的一战阵亡士兵的名字,其中就有“CORP. ALEXANDER AMADOR KIN”(亚历山大·阿马多尔·金下士)。

对于儿子的死,对金韵梅的打击是巨大。她在晚年回忆悲愤地说:“他为什么而死?我们和那场该死的战争有什么关系?”表达了她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向往的情绪。

第六章:金韵梅晚年仍热心参与多项社会活动。

1920年夏,金韵梅再次离开美国返回中国。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麦嘉缔夫人在美国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去世。之后,金韵梅便在北京定居。她没有再担任重要职务,但仍热心参与多项社会活动。

(一)晚年回到北京积极参与中美文化交流。

1929到1931年,美国农业部又派出帕勒蒙·霍华德·多塞特(Palemon Howard Dorsett)和威廉·约瑟夫·摩斯(William Joseph Morse)来东亚考察农业植物,当他们来到北京时,金韵梅和他们做了交流。

1932年,一名捷克青年普实克(Jaroslav Průšek),受了商业家的资助来到北京来中国了解经济情况的,却喜欢上了中国文学,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在北京期间,他租住在金韵梅的房子中,受到了她的很多关照。

北京的冬季是寒冷的,漫天飞雪,金韵梅在家中的炉火旁,她裹在一条毛毯里,金韵梅向普实克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像她一生中的许多演讲一样,她表达了对东方文化艺术的极力赞美和对日本人盲目学习西方的批评。更令普实克印象深刻的是,她蔑视一切革命者和时髦的学者,比如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而对袁世凯却非常赞赏和惋惜。这也许与当年袁世凯支持并拨款在中国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和女医局并邀请她负责管理事宜留下深刻记忆有关,普实克青年帮助金韵梅完成了她自己的人生回忆录:《我的中国姐妹》。

当时,金韵梅参与了燕京大学清河实验区的工作,并在其他一些委员会中任职,她还把中国小说翻译成英文【30】 。

(二)金韵梅因肺炎病逝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1934年2月,金韵梅因为受凉而发烧、咳嗽,在家中休养几日,病情越来越重,被送进北京协和医学院,检查后确认是肺炎,情况已非常危急,治疗也未见起色。金韵梅的养女也从上海赶来,可惜现在只知道她被称为“卢太太”,并没有关于她的更多信息。

1934年2月,金韵梅因患肺炎住进了协和医院,1934年3月4日,金韵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享年70岁。

(三)临终前把所有遗产全部捐赠燕京大学。

临终之前,金韵梅把所有的财产在北平的寓所捐给了燕京大学【31】。此外,她也没有忘记天津,将150余卷外文书籍捐给了天津木斋中学。木斋中学,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卢木斋先生于1932年捐资兴建,1952年改为天津第二十四中学,2012年恢复木斋中学校名。

1934年3月17日,葬礼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举行,燕京大学神学教授刘廷芳主持布道仪式,北京的不少知名人士,如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著名医史学教授李涛先生等人,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出席了为她举行西式基督教葬礼。

按金韵梅的愿望,遗体葬在她位于海淀的农场里,而遗产中的很大一部分捐赠给了燕京大学。她对燕京大学和天津木斋学校的捐助,总价值超过两万元,教育部授予捐资兴学一等奖状,这一奖状被刻在她墓碑的背面。她的墓碑正面写着:“金韵梅大夫之墓”,“生于有清同治三年四月四日”,“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四日”;墓碑背文字是教育部颁发奖状全文:

谨录:教育部甲字第一百四十二号

捐资兴学一等奖状:“北平市已故金韵梅,先后捐助私立燕京大学价值—万五千元之房屋地基暨现金六千二百元,又捐助天津私立木斋学校洋文书籍一百五十余卷,约值千元,两共计达二万元以上。按照捐资兴学褒奖条例之规定,特授予一等奖状。此证。

教育部部长王世杰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32】

(四)名人及社会对金韵梅的历史评价。

金韵梅病故后,有人发文称赞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酷似美国人,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她年老后本可以借此避开近代中国的纷乱,但她放弃了,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养她的祖国,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国的医学事业,为了千百万经受苦难的中国同胞”。

与她一起工作过的美国著名医生、林巧稚大夫的老师马克斯韦尔(J.P.Maxwell)在一篇悼念文章(发表在《中华医学要志》(英文版)上)评价她是“技术精通的显微镜照相专家,国际医学界的一位著名专家、伟大而独特的女性”,并以真挚的情感写道:“她是一位经历了如此之多的痛苦和不幸的女性,孤身一人而又决不因此挫伤锐气或流露出来;这个世界对她的过去似太无情。更为重要的是,她竟因而为这个国家的孩子和工人的利益做了很多工作,直到她生命的尽头。” 赞誉她“这位出身贫寒人家的女性,用她坎坷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缔造了那个时代普通女性不平凡的传奇。”

时空跨越,精神不朽。人们永远记忆和怀念那些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民众幸福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至今,已有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和名人,新闻媒体和网络,海内外记者及各式金韵梅学术研讨会,为金韵梅撰写传记、史记及新闻报道超过百余篇,许多金韵梅生前的精彩故事不断被挖掘出来,金韵梅,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医生,她的感人故事长留史册,她的顽强不息,创医为民,治疗疾病,造福民众与一生追求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图十六:金韵梅墓碑【33】(百度网)

而今,金韵梅的墓地已经不存在,但墓碑仍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碑石正面中间刻“金韵梅大夫之墓”,右刻“生于有清同治三年四月四日”,左刻“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四日”,碑阴有当时教育部长颁发的奖状,未署立碑者的个人姓名或机关名称,墓碑形制简陋,碑石上的字迹略显拙朴。但海内外华人怀念金韵梅开创中国新一代女性的风韵犹存,精神永在,永记史册。

2018年10月(全文完)

注释:

【1】关于金韵梅,在英文文献中,她的名字一般作“Yamei Kin”,有时也会用更像英美人名的形式“Y. May King”。麦嘉缔夫妇常称她“Yüôme”,有中文记载她青少年时使用“金雅妹”这个名字。这是根据宁波方言的拼写,转为官话发音也就是“Yamei”。也有中文史料记载她在1905-1906年抵达天津创办北洋女医学堂时改名为:金韵梅。

【2】金韵梅的父亲和哥哥的名字在中文文献中也有不同说法,本文采用的是和英文文献中发音相一致的名字。

【3】本文中关于麦嘉缔的部分,参考依据是“田力: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4】丁韪良:美国长老会牧师,英文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威廉·亚历山大·帕森斯·马丁, 1827-4-10日-1916-12-17,在中国生活了62年,北京同文馆的负责人,是当时的“中国通”。1898年起,被清朝皇帝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也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5】 1872年7月,发生了秘鲁船只马里亚老士(Maria Luz)号从日本前往秘鲁,航行途中有虐待200余华人行为。日本政府获悉后组织了特别法庭,以贩卖奴工违反人道为由,判定华工全部获释,通知中国政府派人接回华工。中国首次向日本派出使团,而麦嘉缔被推荐作为随团翻译前往,他对中国官员了解和妥善处理此次事件,起了很大作用,为表彰其功绩,中国政府授予麦嘉缔一枚金功牌。

【6】倪维思夫人:Helen Sanford Coan Nevius, 1833-1910,是美国长老会著名传教士倪维思John L.Nevius.1829-1893的妻子。自1854年初起,在宁波共住了七年。她所著的《我们在中国的生活》Our life in China,共20章,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倪维思夫妇在中国的传教生活和记事。

【7】金韵梅的哥哥金佩亶:源自谢怿, 王方芳, 陈俊国,近代医学人物-金韵梅考略,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   

【8】排华法案:请登录网站了解有关《排华法案》出台的背景与经过https://mp.weixin.qq.com/s/QgkZA9XFe94_ZRyZW2HF0Q“美华史记”。

【9】纽约女子医学院:是由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Elizabeth Blackwell)和艾米丽·布莱克威尔(Emily Blackwell)姐妹于1868年创建,这是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1876年,这所女子医学院成为三年制学院,1893年成为四年制学院;1899年,在培养了364位女性医生后,这所医学院并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

【10】当时美国女子医学院各年的报告可从网上获取资料,可从中了解当时美国女子医学教育落后于欧洲的情况。

【11】金韵梅获得一等荣誉学位:女医士金韵梅纪略. 顺天时报,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日. 转引自李又宁, 张玉法. 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下册). 龙文出版社, 1995:1386-1388.

【12】关于金韵梅对显微镜医术研究成果,1887年,《纽约医学杂志》刊出了金韵梅的学术报告《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引起同行专家的重视等新闻。可参见当年的《纽约时报》、《公民报》(The Citizen)和《华盛顿先驱报》(The Washington Herald)等报刊均有报道。

【13】1920年夏,56岁的金韵梅回到北平定居, 一位到北平考察的捷克青年普实克(Jaroslav Prusek)租住了金韵梅的房子,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她向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这位文学青年在后来写成了一本书《我的中国姐妹》,介绍了金韵梅晚年的生活情况。当时用官轿抬金韵梅荣归故里的是驻厦门的是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

【14】日本基督教年书:我是金韵梅小姐,1935年( Miss Y. Mae Kin, M. D. The Japan Christian Year Book, 1932:231. 1935:340-341.)

【15】弗兰克·达蒙(Frank W. Damon):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84年,被任命为夏威夷华人传教会的负责人,他担任此职直至去世。此前,他曾在当地的学校任教,学校中有许多华人学生,其中就有孙中山,当时的名字是孙帝象。了解他和孙中山的关系,可参看“马兖生. 孙中山在夏威夷:活动和追随者.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和“Mark Calney. Sun Yat-sen and the American Roots of China’s Republican Movement.”

【16】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7】金韵梅七十岁时,对一个房客捷克青年普实克(Jaroslav Prusek)回忆往事:《我的中国姐妹》。

【18】枣木夹子的博客:《金韵梅的传奇一生》。

【19】倪维思夫人:1854年初,倪维思夫妇到达中国后,首先被派到宁波做传教准备工作,半年之后,倪维思被按立为牧师,他们在宁波生活工作7年,期间,与金韵梅相识并给予帮助。倪维思夫人留有名著:1891年英文《我们在中国的生活》。

【20】麦信坚: (1865-1947),北洋政府官员。广东番禺人(现广州市黄埔区南湾村),字佐之。早年就读于香港师范学院及北洋医学堂学习,毕业后,在香港开了一间诊所。通英语。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北洋医务局医官,1914年至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

【21】 本文中关于北洋女医学堂的部分,依据哈恩忠的《清末金韵梅任教北洋女医学堂史料》(《历史档案》1999(4):63-77。)

【22】看护教习钟茂芳: 1913年,祖籍湖南新宁,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华裔钟茂芳 《看护要义》出版;1914年,中国看护工作者举行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作为大会副总干事的钟茂芳提议将看护工作者名称定义为:“护士”被接受后,组织名称也定义为“中华护士会”。

【23】护士白秀兰:1911年1月,金韵梅以“老亲稚子尚久居美国”为由,请假赴美国和英国探亲,她带了一名北洋女医学堂的毕业生白秀兰到美国,并帮助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专业学习。白秀兰学成回国后,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

【24】天津女医局:天津市档案馆. 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0: 213-216.

【25】美国重视大豆研究的英文资料:“Matthew D. Roth. Magic Bean: The Quests That Brought Soy into American Farming, Diet and Culture. Ph. D Dissertation of the Rutgers University, 2013.”。

“Deaths. New York Tribune, Jan. 1, 1921.↩Dorsett, P.H.; Morse, W.J. 1930. Dr. Yamei Kin in Peiping, China (Document part). In: P.H. Dorsett and W.J. Morse. 1928-1932.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Japan, Chosen (Korea), Northeastern China, Taiwan (Formosa), Singapore, Java, Sumatra and Ceylon. Washington, DC: Foreign Plant Introduction and Forage Crop Investigations, Bureau of Plant Industry, USDA. 8818 p. Unpublished log”.

【26】公众号“赛先生”:《雅妹豆腐100年》和英文翻译:中国出生的医生把豆腐带到了美国,Y金韵梅amei Kin是一位科学天才,他将中国的生活艺术推广给了美国观众。

【27】美国大豆信息中心:2016年出版的《金韵梅医学博士传记》,各种原始史料厚达300多页。

【28】《谢振声:《中国第一位女西医金雅妹》(《人物》2009年第4期)

【29】杰拉尔德·雅各布森:(Gerald Jacobson. History of the 107th Infantry U.S.A. New York: Seventh Regiment Armory. 1920:379.)(Kin, Alexander, A. New York, Abstracts of World War I Military Service, 1917-1919)金,亚历山大,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服务的摘要,1917-1919年)美国第107步兵团的历史:第七团军械库。

【30】雅罗斯拉夫·普实克著. 丛林, 陈平陵, 李梅译. 《中国:我的姐妹》.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67。

【31】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创办于1919年,初期名为“北京大学”。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从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有近20个系,其毕业生主要活跃在中国的教育界、政界和宗教界。

【32】《为金韵梅举行的最后的仪式》——《北平纪事报》-1934年3月18日。

【33】王萍萍《从金韵梅墓碑看我国第一位女留学生》(载《北京石刻撷英》,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217页)。

中英文内容提要:

(一)English abstract: This is not news but history.

Yunmei Jin was born in Ningbo, China in April 1864. Her parents died of cholera when she was 2 years old. Adopted by the American missionary couple of Divie Bethune McCartee, she spent her childhood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young woman, s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earn her doctor’s degree at the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of New Yor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She can speak five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French and German. The first female philanthropist to donate to Yanjing University and Tianjin Muzhai school, with a total value of more than 20,000 yu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Ming dynasty, she sparkled like a diamond in the pursuit of universal love with the tenderness and rigidity of Oriental women. In many reports of the New York Times, she was called “the new woman of the oldest empire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omen in the world”.